一大早出门看到送葬的 出门看见送葬人风水


【一大早出门看到送葬的 出门看见送葬人风水】丧礼人生最后一项礼仪 , 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中国人对于丧葬的重视也是具有渊源的 。自西周至今 , 丧葬礼制文化传承了3000余年 。它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缩影 , 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沉淀 。在古人眼里 , 人生有三大重要的礼仪 , 即成人礼、婚礼、葬礼 。在历史的长河里 , 古人对葬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
古人办丧事 , 要在厅堂内设灵桌 , 上面放置灵牌 , 还有香炉、蜡烛之类 , 有时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 , 超度亡魂 。今人大体相同 , 只是普通百姓只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代替和尚、道士念经 。古人死后 , 要给沐浴 。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 。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 。《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 , 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 , 不须沐浴 。”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今人只冼手足 , 一般省去了沐浴 。死后有“殓”的仪式 。有小殓、大殓 。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 , 我们家乡叫“落草” , 即给逝者穿好衣服 , 放置到铺好草的地面上凉尸 。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敛时死人口里须含饭 , 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 , 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今人在逝者刚断气时献上“倒头饭” , 这是代替含饭 。入殓后 , 停棺待葬 , 叫做“殡” 。《论语·乡党》:“朋友死 , 无所归 , 曰:“于我殡 。”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 , 晋文公卒 。庚辰 , 将殡于曲沃 。”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 , 还不是葬埋 。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枢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 我们家乡叫“发丧” 。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 ,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 。绋是拉柩车的绳子 。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 , 实际上只有形式 。我们家乡出殡 , 在送殡人的行列的两旁拉两根白带子 , 让孝子牵着 , 叫“拉纤” , 那就是体现执绋的遗制 。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 。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 , 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人们不唱挽歌 , 而以挽联代替挽歌 。以上是古人与今人的做法的对比 , 我们看出今人基本上继承了古人的丧葬形式 , 这就是丧葬文化传承的结果 。人们举行丧葬仪式 , 是对死者的纪念 ,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 , 形成的一种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 , 它就有一种教育作用 。通过这种仪式 , 它可以增进家族的团结、和睦 , 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当然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殡葬形式也应与时俱进 , 我们要提倡厚养薄葬 , 首先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关心 , 多照顾 , 父母去世之后丧葬可以从简 , 但仪式还必须有 , 只是不要铺张浪费罢了 , 因为丧礼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 , 对逝者的悼念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