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长瘊子有什么风水讲究( 三 )


这个故事背景深远 , 也很长 , 要从我父亲年轻时说起 。
却说我父亲年轻时聪敏好学 , 年纪不足十八 , 便走向了工作岗位 , 在洛阳市弹簧厂当了一名热处理工 。在那个工人还是老大哥的年代 , 工人绝对是大家首先的工作 。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年近十八 , 走向新生 , 服务于社会 , 造福于人民 。热处理工即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 。辛苦工作之余 , 父亲自学古文 , 背诵《古文观止》里的文章 , 《进学解》一篇倒背如流 , 以至后来影响到我 。我本科毕业论文《字字辛勤血 , 句句劝学情》便是源于从小对《进学解》这篇文章的深厚感情 。祖父当时是洛阳有名的书法家 , 专写魏碑 , 被当时洛阳书家推崇 。父亲受到影响 , 开始习字 , 业余时间进入洛阳书法函授学习书法 , 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因思书法造诣不可能超越祖父 , 故另辟蹊径 , 拜苏裱传承人胡杰夫老先生为师 。学习装裱字画 。父亲天生聪明 , 悟性极好 , 不久学得技艺 , 可独立装裱 , 大为胡杰夫先生赞赏 。胡杰夫先生原本苏州人 , 新中国成立后被打成右派 , 下放到洛阳 , 家住洛阳老城东大街 。父亲是胡先生的关门弟子 。胡先生的妹妹曾多次对胡先生说 , 怎么还不把揭裱的技术传授于父亲 , 是准备带到棺材里去哪儿?胡先生说:“这门技术我是不好明教的 , 他悟性极高 , 时间长了 , 自己一琢磨就琢磨出来了 , 哪儿还用教 。”果不其然 , 父亲在经过自己的琢磨 , 终于学会掌握了 。慢慢的 , 父亲的字画装裱也在洛阳小有名气 , 曾经担任过装裱培训班的老师 。后来父亲无不自豪地说起自己这段经历 , 说也算是上过三尺讲坛 , 执过教鞭的呀 。父亲说第一次去讲课 , 祖父怕他讲不好 , 于是尾随他来到课堂上 , 默不作声地坐在最后一排 , 听了一半觉得不会丢人了 , 才又踱步走了 。八十年代 , 父亲在洛阳装裱界已经很有名气 , 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牡丹书画展 , 所有的作品均为父亲一人装裱 。还有一些大家 , 如弘一法师、丰子恺、舒同的书画作品 , 都从父亲手里托褙装裱过 。
正所谓是成也装裱 , 败也装裱 。当时人工装裱是一个相当精细的活儿 , 每次都要伏案良久 , 因此父亲落下了颈椎病 。我小的时候 , 父亲已经不经常装裱了 , 不过我家还是不断有人来访 , 学习装裱技艺 。记得那时装裱的大案子 , 和装裱所用的东西 , 都放在二楼的大房间里 。当时盖房子 , 二楼建了一个大间 , 方便干活 。我时常在二楼玩 , 玩棕刷 , 玩小喷壶 。最爱玩小喷壶了 , 装满水后 , 嘴放在注水口吹起 , 水就从壶嘴喷射出去了 。但是父亲干活时不经常用小喷壶的 , 我见过他装裱时 , 扎个马步 , 嘴里含一口水 , 两腮鼓囊囊的 , 嘴唇搓起来 , 从左到右 , 就那么扭头转一圈 , 细细地小水珠均匀地洒落在宣纸上 , 比水壶喷出来的水珠细多了 。
落下了颈椎病 , 父亲干的热处理工 , 再干起来就费劲了 。而且三十岁之前 , 父亲说从来都是祖父拿主意 , 让他做什么他做什么 , 所谓的子从父志 , 让往东不能往西 。我们祖上一向是典型的传统家庭 , 严父慈母 。父亲年轻的时候伶俐好学 , 交友广泛 , 特别是一些比他年纪大很多的长辈 , 都爱与他交往 , 称兄道弟 。其中 , 有一位史法章老先生 , 是当时洛阳市老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 有名的中医大夫 。史老先生晚年爱好清净 , 一般不接待客人 。家人为了不打扰老先生 , 一概代为拒客不见 。父亲去拜访时 , 家人也会推说不在家 , 但是史老先生在里间听到声音便赶紧阻拦家人 , 与父亲畅谈 , 常常意犹未尽 。史老先生曾对父亲说:“回家给你家老掌柜说一说 , 我收你为徒 , 学中医 。”父亲回家跟祖父一讲 , 祖父坚决不同意 , 说“你要是给人看死了 , 还得抵命呢!”除了祖父是独子 , 一贯小心谨慎外 , 还有另一层原因 。旧社会的时候 , 祖父在洛阳老城热闹的十字街西大街开了一家和平照相馆 , 与史法章熟识 。史法章在旧社会是游荡社会的江湖游医 , 祖父称之为“卖当的” 。祖父以旧眼光看人 , 说“史法章就是一个卖当的 , 旧社会天天在十字街卖消食丸、山楂丸 , 他能教你什么!”就这样 , 父亲学习中医的第一次机会 , 就这样错过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