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特产 梅州大埔风水公园地址


“万家烟火外,一塔俯中流 。潭水闲闲去,江天无限秋 。云深归鸟路,风紧打鱼舟 。岂不蒲团恋,钟声晚寺浮 。”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是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元魁塔倒影下的江天美景 。
在梅州诸如元魁塔一样的古塔有不少,大多临江而立,也有一些建于山边,或守护在村口要道,种类形形色色,成了文化之乡的一处独特风景 。
古塔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也寄托着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 。梅江作为韩江的最大支流,曾经是闽粤赣边山区连接海洋的第一通道,而松口镇火船码头是梅州走向南洋和印度洋的第一港,无数客家人为了生计,坐着船外出谋生 。对他们而言,隐隐可见的高塔是离家的最后一瞥,或许也是回来时的第一眼家乡 。

梅州大埔特产 梅州大埔风水公园地址

文章插图
崇文重教
古塔多为彰显文风而建
在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文昌阁内,存放着一张100多年前的元魁塔旧照 。照片里,元魁塔在梅江与松江的交汇处默默伫立,仿佛俯瞰着塔下松江水上飘荡着的船舫 。周围的山林还没有如今那么茂密,塔下也没有可供人拾阶而上的扶梯 。
“这应该是比较接近于建成元魁塔之时的画面了 。”负责打理这座古塔的黎先生说 。400年前,在建造设备不发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邑人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李士淳带着村民历时10年才将这座远近闻名的元魁塔建成 。
李士淳家名李二何,为明崇祯元年中第18名会魁,人称“岭南夫子” 。据说,当时李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会试都受挫了,便专门请教高人 。高人到了李二何的家乡一看,觉得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便建议他建一座塔,可聚集文气 。
于是,李二何在村民的支持下,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开始建塔 。最初,这座塔被取名为“松口塔” 。碰巧的是,在塔建成的那一年,李士淳即中会魁 。为彰显文风,李二何便将此塔改名为“元魁塔” 。“元,是第一名的意思,就是希望家乡此后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梅县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原馆长朱迪光说 。
元魁塔底的正门两旁还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这也表达了李二何倡建这座塔之时,对家乡寄予的美好愿景 。后来,隐居的李二何重修松江书院,亲自教学,培养了诸多学生 。正如对联所希望的那样,从此松口文风大振,人才辈出 。
据统计,明清时期松口镇出了4位翰林、9位进士和诸多举人,如号称“经学博士”的吴兰修、翰林温仲以及被称为一门三进士的饶应坤、饶轩、饶轸三父子等 。书声遍于闾巷,教化流布旷野 。
“其实,塔只是一种象征 。因为这座塔是为纪念李士淳中会魁而改名为‘元魁塔’的,所以该塔又是梅州‘文化之乡’崇文重教、彰显文风的象征 。”朱迪光认为 。同时,元魁塔也成为不少学子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过来祈祷许愿,希望不负众望,一考中举,继而进士及第 。
在文教兴盛的梅州,散布着不少诸如此类“文峰塔” 。如平远县仁居镇的仁居文峰塔,由邑贡生丘廷芳所倡修,为五层实心尖顶塔,犹如一支毛笔高高耸立,故名文峰塔,其周围古木森浓,苍翠欲滴,为平远老县城八景之一;还有建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兴宁文峰塔,相传建塔前,兴宁近三十年未占科甲,县令仲子履认为山川文气不足,倡导主持兴建此塔以兴文风……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介绍,古时,一些体现文风之意的古塔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对,比如元魁塔旁的文昌阁,有一段时间便成为文人游客聚会的地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