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杨公风水37代传人 桂林民间杨公风水学( 四 )


第二篇为门 。门即石门,共一卷,包括江苏射阳的聚石门画像,山东蓬莱的李夫人灵第门画像 。
第三篇为石室 。石室即墓室,多刻有画像 。该篇分为三卷,包括山东肥城的郭巨石室画像(亦称“孝堂山石室画像”),山东金乡的朱鲔石室画像,山东嘉祥武宅山武氏祠石室画像 。武氏包括武梁、武斑、武荣,画像分布于右室、前室、后室、左室等处 。
第四篇为食堂 。食堂即飨堂,是在祠墓前所建的祭神堂所 。该篇共一卷,包括山东鱼台的永元食堂画像,山东济宁的永建食堂画像、寿贵里文叔阳食堂画像 。
第五篇为阙室画像残石 。所收录者为散落于各地的残杂画像,分为四卷 。
第六篇为摩崖 。摩崖为刻于山间崖壁上的画像和文字 。该篇共一卷,包括甘肃成县的黾池五瑞画像,山东沂水鲍宅山的凤凰画像 。
第七篇为瓦甓 。瓦甓即刻在砖瓦上的画像,分为三卷,鲁迅没有列出细目 。
由上述目录可以看出,鲁迅的确是想就自己的收藏,编成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汉画像集》 。而且,鲁迅对此一直念兹在兹 。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随身就携带了部分汉画像的拓本继续进行研究 。12月31日,鲁迅在《厦门通信(三)》中对李小峰说:“我最初的主意,倒的确想在这里住两年,除教书之外,还希望将先前所集成的《汉画象考》和《古小说钩沉》印出 。”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搜集汉画像虽不如在北京时便利,但仍未曾忘怀 。11月30日,鲁迅托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周建人到有正书局购得《汉画》两册,鲁迅翻阅后大为失望,称其“甚草率,欺人之书也 。”这也说明,鲁迅自信能够编出一部有水平、有价值的《汉画像集》来 。1929年3月23日,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拟往北京一行,以归省,且将北大所有而我所缺之汉画照来,再作后图 。”
遗憾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
鲁迅对汉画像艺术的主张
对于汉画像,除了发自内心的喜欢之外,鲁迅还有另一方面的考虑,那就是为新兴的中国木刻运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他主张将汉画像艺术与中国新兴版画相融合,创造出既继承传统艺术又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
1927年12月15日,鲁迅的青年朋友、画家陶元庆带着立达学园的学生来到鲁迅家中,选取了一部分汉画像拓本,在该校的绘画展览会上展出 。1928年6月1日,陶元庆和钱君匋来到鲁迅家中,谈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采用古代铜器和石刻中纹样的设想,鲁迅大为赞同,“认为可以试探一下 。因此,他就想到所搜集的许多汉唐画像石的拓本,说:‘我所搜集的汉唐画像石的拓本,其中颇有一些好东西,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部分借鉴,现在时间还早,不妨拿出来大家看看 。’说着,便端出一大叠拓本来,由于幅面很大,必须铺在地上才能看到全貌,楼上地位较窄,铺不了多少,便改到楼下客堂里,把这些拓本铺了一地,随铺随作解释,娓娓动听,铺了一层又铺一层,我们一时目不暇接,只能肤浅地浏览过去” 。(钱君匋:《我对鲁迅的回忆》)
1935年2月4日,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说:“所以我的意思,是以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结合起来,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 。”9月9日的信中又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由此可见,鲁迅收集汉画像的目的,一是出于对中国传统美术遗产的热爱,二是对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播与弘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