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玉有什么讲究 风水上人看玉能看哭了什么意思吗( 二 )



葬玉有什么讲究 风水上人看玉能看哭了什么意思吗

文章插图
玉琮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史前精美而又丰富的玉文化,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上述的结论:中华民族喜爱玉是因为它是君子品德的象征 。
陈望衡教授在他的《文明前的文明》中对中华民族喜爱玉提出了另一种观点 。那就是爱美 。他说:“玉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美 。”
这个看法是可以成立的 。史前文明时期,人们的生产能力低下,物质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理应更加喜欢那些锋利的可以作为工具的石头,因为这些石头的实用性非常强,可以进行打猎和肉类的切割 。而玉相比较来说,实用性则差了很多,有些玉石甚至还是软玉,根本无法作为工具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它的的确确可以作为一个“美丽”的审美对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就对“美”有一个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美”相较于今天的“美”则更加纯粹,更加真实地源于本心 。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喜欢玉并不是因为事物所具有的“功利性”所以才对其向往,只是单纯喜欢它的“美”,而这种喜欢和向往更是超越了一般的功利性 。

葬玉有什么讲究 风水上人看玉能看哭了什么意思吗

文章插图
玉版玉龟 新石器时代后期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人类的童年与个人的童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 。给孩子一朵好看的小花,也给孩子一块小饼干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小孩子并没有去抓那块饼干而是去选择色泽好看的小花,这种喜欢是最为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人生来就是具有审美性的,并对于美好的事物有本能性的向往 。在陈望衡新著《文明前的“文明”》的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汀阳也说审美具有先天性、本原性和原发性,审美性可以与功利无关 。
然而,一个问题来了:史前人类生存都极为困难,能关注到与生存没有关系的美物吗?回答是肯定的 。科学家在距今两万多年的山顶洞人的生活区,发现有作为装饰品的小石球、小贝壳、动物的牙齿,有些中心还穿了孔,染了赤铁矿粉 。这是做什么用的?装饰 。审美是人类的天性,与生俱来 。陈望衡说:“审美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性意识 。”
本原性意识是可以追溯到动物的 。爱美是一种本原性意识,这是怎样的本原性?陈望衡说可以追溯到动物的求偶,追溯到性 。不错,动物求偶时,会张扬自己身体的美,以获取对方的欢心,在这点上,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在性的问题上人与动物就完全一样?陈望衡说,不一样 。“人之不同,主要在于人的美既可以与性相联系,也可以与性相脱离 。”
于是,这美实际上区分为两个层次了:
一、自然性的美,如人与动物皆有性 。这是自然性的 。二、文化性的美,动物没有,人有 。动物对于对象的喜欢,只在对象身体的美——感性形式的美,而人对于对象的喜欢,不只在对象外形上的美,还在对象思想品德学识美以及整体气质的美 。这里,我们使用“美”的这个概念是相对宽泛的 。不少美学家认为,那种动物也有的只是联系自然性需要的感性形式美,不是美;而那种思想品德学识的美也不认为是美 。
联系到玉,其美也应分为两个层次:
一、玉的物理性质的美,这种美同于上面说的自然性的美 。陈望衡说玉作为石,它是美石,这美首先在物理性质上,它给玉石概括出五种美的性质: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半透明度、色彩悦目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