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布衣风水五马归槽图 五马归槽风水出什么人


小参村 , 曾名小三村 , 隶属于龙川县细坳镇 , 距龙川县城106公里 。小参村地方不大 , 人口也不多 , 地处粤赣交界 , 广东河源龙川县的最北边 , 对面就是江西定南天九镇兴隆村 。因为毗邻江西 , 故有“入粤第一村”之称 。相传始建于南宋末淳佑六年(1246年) , 至今已有将近800年的建村历史了 。
小参村的地势地貌很是独特 , 属高寒山区 , 境内山峦重叠 , 毛竹林立 , 景色宜人 。村庄四周 , 五峰环绕 , 犹如五匹腾飞的骏马 , 形成一块小盆地,当地人称之为“五马归槽” , 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可见 , 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对于定居点地址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 。
十三世纪上半叶 , 中原大地狼烟四起 , 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蒙古帝国兴起的时期 , 蒙古铁骑1227年灭亡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 , 1234年又灭掉女真人建立的金朝 , 而后全力进攻南宋 , 日渐式微的南宋王朝 , 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已是风雨飘摇 , 余日无多 。为躲避战乱 , 客家先民拖家带口 , 跋山涉水 , 一路南行 。粤赣边山高林密 , 人烟稀少 , 而且气候湿润温和 , 适宜人类长期居住垦殖 。于是大量的客家先民就留了下来 , 繁衍生息 , 在此发展与传承 , 逐渐成为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 , 位于细坳镇西北、毗邻江西的小参村 ,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 它是岭南人从水陆两路沿由东江经老隆、贝岭、细坳通往江西、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 , 自然也就吸引不少疲惫不堪的客家人定居下来 。
南宋末年从中原南迁至此并定居的有白氏、缪氏、陈氏、徐氏等家族 , 而后吴、刘、黄、廖、张等姓氏从北迁入 , 先后共有十三姓氏先民在小参村安居乐业 。明万历年间 , 李文兴长子李维韬从细坳半径中村迁至小参村定居 , 视为小参村李姓开基祖先 。李氏人丁兴旺 , 逐渐成为小参村的主要姓氏 。李维韬在乡试科举中了秀才 , 对教育事业又是情有独钟 , 他利用公堂经费办私塾 , 免费供村内外各家姓氏子女上学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 , 这个私塾一直为小参村人服务到民国时期 , 足足有700年时间 ,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小参村人崇文重教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
明朝时期小参村设图后 , 借驿道之便遂成了周边的商贸中心 , 在明清时期达到经贸最繁荣的巅峰 。700多年来 , 在小参村古老的街道上 , 北上的客商和无数的挑夫、骡马 , 将广东出产的食盐等货物源源不断地售往江西等地;南下时 , 则满载北方中原之地的谷米与烟叶南归 。清朝期间 , 由于经济发展 , 社会稳定 , 人口增殖很快 , 小参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 , 于是白、缪、陈、徐等前十三姓先民随驿道和水道的交通便利 , 先后在清初、中、末期迁徙他乡 , 小参村在清末只剩李姓还留在本村 , 所以很多人又称小参村为李家村 。
小参村因晚明兵部参将李世相得名 。李世相生于明万历年间 , 天启年间中武举 , 崇祯年间封为参将 。清兵入关时 , 李世相受命率兵数万抗击清军 , 与清军多次激烈作战 。最终 , 李世相所部在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县境内)与清军激战时 , 因孤立无援 , 兵败沙场 , 马革裹尸还 。村民为纪念李世相 , 将村名改为“小参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