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鞭风水用法图解


三十年前 , 那时我大概在读小学五年级 , 父亲从驻地部队带回了一个图书馆淘汰的书(大概一个团的建制) , 当然多数书作为废书卖掉了 , 在这之前我基本没什么课外读物 , 除了少量的连环画 , 还记得有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 , 这本书后来很长时间我也不记得读到哪里去 , 后来老房子倒的时候 , 拆房子居然在房梁上边发现了这本快要成残片的深黄色书 。扯远了 , 驻地部队淘汰的书全部放在房间 , 就以我初浅认知开始选书 , 留下大概百来本书 , 其中也有中医 , 易经等 , 那时候看这些书就如天书一样 , 即使到了现在 , 也只是略懂皮毛 , 中国文字和文化的留下深深的印记 , 想想近些年读书确实远不及三十年前的那般赤诚和纯粹 。
中国是一个有别于全球其他文明的一个文化圈 , 一个文明 , 全世界能读出三千年前的书籍唯有我中华 , 三千多年的人类试验所选择的所留存的经验是其他民族难以想象的 , 这也是国外新一届领导层总想推倒上一届的决策 , 总在不停地矛盾 , 日本提出一个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 , 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国文化或者中华文明核心就是中国文字并由此记录和发展的生活历史等 , 记得都德在《最后一课》讲到要灭一国之文化就是直接灭其文字 , 中国历经多少磨难 , 多少次在灭国之边缘 , 但衣冠在 , 文字在 , 中华民族在 , 中华文明就在 。
絮叨了一段不想关的铺垫 , 是想讲清楚一个工科生怎么谈起训诂呢?为什么喜欢从古汉语的角度(包括繁体、篆体、金文、甲骨等)理解思考呢 。教育是当今中国的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今天我们以古汉语视角解读一下教育 , 今天用甲骨文 , 三千年的汉字 , 一开始我被“教”的构词给迷了 , 拆解成孝和文来解释 , 后来看到教的甲骨文就明白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还是夹带儒家私货 , 教人学孝道之文化 , 这太吓人了(从甲骨文的孝 , 可以看出是一个老者被孩童搀扶 ,  , 没有后世的无不是之君父的三权三从 , 孔老夫子还说过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 后世为构建君权强行把父和夫权解读 , 这里面很复杂 , 没有特别梳理) 。
我们先看看教育的构词 , 汉语有联合、偏正、补充、主谓、动宾五种构词法 , 教育属于联合型 , 也就是教是教 , 育是育 。《中庸》: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广雅》:育:生也 。《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父母俱存 , 兄弟无故 ,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也 , 三乐也 。这是教育的第一次组成词出现在古典籍中 , 据说后世再次把教育合在一起到一千多年之后的宋朝了 , 也许和宋朝的书院成风有关 , 故而将教育合在一起 , 可以说宋朝基本奠定中国近1000多年的教育基本盘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年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书院大多以其替代官学的角色 , 强化了自唐代而来的教育功能 , 并且与科举紧密相连 , 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完备 , 藏书、祭祀、学田均为教学服务 。去年参观了吉安的阳明书院 , 那时候求学不是走学模式而是寄宿制(一般书院都在深山中 , 与寺庙旁 , 至于后来的家(私)塾 , 皆是社会家族发展的结果) , 还得有劳动等 , 因此合教和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