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尕马台遗址考古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尕”,这个字估计有的网友不认识,它念gǎ,与电影《小兵张嘎》张嘎的“嘎”同音 。但是在考古文博界,“尕”这个字并非陌生字,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带饰纹青铜镜,就是在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发现的 。
尕马台遗址并不显眼,但在这处史前遗址上,不仅出土了最古老一面带饰纹青铜镜,还有发现了很典型的曾在青海地区流行的特殊“二次葬” 。

文章插图
尕马台遗址(资料图)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这事情 。
尕马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马家窖文化(约公元前2900-前2100年)为主,位于青海省贵南县境内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北距黄河仅1公里,高出黄河现水面约60米 。
1976年,国家决定在青海共和县境内黄河上游龙羊峡,兴建水电站,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有黄河“龙头”电站之称 。尕马台遗址处于库区范围内,1977年7-9月,由青海省文化局考古队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了“龙羊峡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主要对尕马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人员总计50余人 。

文章插图
尕马台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
也就是说,尕马台遗址实际上是被当作考古教学实习对象来发掘的 。
遗址被黄沙覆盖,揭去1到3米厚不等的黄沙后,即暴露出原地表,地表上陶片、石器等遗物俯拾即是,少数瓮棺口部也暴露了出来,证明这里当年有原始部落定居 。
在尕马台遗址上,共发掘墓葬44座,其中1座瓮棺葬,43座竖穴土坑墓 。
据考古简报,这是一处小型的公共氏族墓地,墓葬的排列无明显规律,但基本整齐有序,集中布置,墓与墓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打破关系,这说明,是按严格葬制,有序埋入的 。

文章插图
尕马台遗址考古现场(资料图)
这是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以单人葬为主,不同身份的死者葬制有着较严格的区分 。因生前身份、性别的不同,葬式和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差别 。
尸体摆放男女不同向,一般是男性头朝东,女性头朝西 。
随葬品不见农业工具,只有狩猎工具与细石器;生活用具简化,陶器数量少、器形小且种类单一 。陶器种类有双大耳罐、小灰陶罐、颈耳彩陶罐、粗陶碗、粗陶盆等五种,后四种不多见,双大耳罐是当时他们生活中最常用的 。

文章插图
尕马台出土大双耳罐(资料图)
死者普遍都随身佩带饰品,种类丰富,数量颇多,有海贝、绿松石珠、骨珠、骨饰、蚌饰等 。
下葬时,装饰品放置的位置很讲究,除在颈部佩有由海贝、绿松石、骨珠组成的多彩项链外,手足部还装饰有五彩的手链和足链,并佩戴有极为珍贵的铜指环 。

文章插图
尕马台遗址墓葬出土串饰(资料图)

文章插图
尕马台M31出土铜指环(资料图)
随葬品中有铜镜、铜泡、大小铜环等铜器 。在这些铜器中,M25号墓中出一面“七角形纹”铜镜,最有价值 。
这面镜子,是中国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 。
- 00后社恐女生选择当守墓人怎么回事 殡葬专业工资高吗
- 00后社恐女生选择当守墓人 大学殡葬专业毕业
- 吊棺葬法 悬棺是什么葬法
- 现实生活中的追妻火葬场 追妻火葬场的风水小说
- 头顶有骨头凸起是什么命运 头后有个凸起的骨头,命理
- 赖布衣七十二葬法 赖布衣七十二葬法图解
- 坟旁边埋龙好不好 风水葬龙师
- 葬玉有什么讲究 风水上人看玉能看哭了什么意思吗
- 潮汕地区土葬风水布局
- 金星葬窝图片 金星葬窝木星葬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