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1、抬春色: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 , 有装饰过的台阁 , 上坐歌妓 , 由两个人抬着走 。2、糊春牛:县政府聘请纸扎名人制作春牛图像 , 春牛糊好后 ,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 设立香案 , 顶礼朝拜 。3、咬春:在立春时节吃春盘 , 吃春饼 , 吃春卷 , 嚼萝卜 。4、打春牛:立春节制作泥塑芒神和土牛 , 立春时举行仪式 , 意在策励农耕 。

文章插图
一、抬春色
据《粤游小志》报道 , 清朝时 , 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 , 必有装饰过的台阁 , 上坐歌妓 , 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 , 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 , 然后扎着一根直木 , 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 , 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 , 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 , 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 , 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 , 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 , 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 , 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
二、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立春前开始的 , 按照传统的做法 , 县政府(县政府)聘请纸扎名人 , 立春前到县里聚会 , 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篮绑在牛的骨架上 , 用春木做脚 , 再糊上纸 , 涂上颜料 , 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 , 当年就“五谷丰收” , 糊上黑色纸 , 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 , 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 , 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 即设立香案 , 顶礼朝拜 。
三、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吃春盘 , 吃春饼 , 吃春卷 , 嚼萝卜的习俗 , 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 , 称为春盘 。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 , 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 , 称为春盘 。咬春之俗最早见于晋代 , 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 , 传向民间 , 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 。《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 , 富家多食春饼 , 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 , 曰‘咬春’ 。谓可以却春困也 。旧京时以南苑大红门的萝卜最受欢迎 , 俗有“大红门的萝卜叫京门”的俗语 。
四、打春牛
【立春习俗有哪些,详细介绍】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 , 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 , 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 , 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 。每年立春节前 , 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 。到了立春这一天 , 官府带着迎春队伍 , 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 。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 , 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 , 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 , 舞动羽毛仪仗 , 跳着云翘舞 , 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 , 更是隆重 , 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 , 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 , 顺天府呈进春牛图 , 礼毕回署 , 引春牛而击之 , 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 。农业甚发达 , 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 , 就不一定要打牛了 。
-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详细介绍
- 春分习俗有哪些,详细介绍
- 为什么身份证后面有个x
- 煮饺子放盐有什么效果
- 亚麻酸是什么
- 女朋友叫男朋友有哪些称呼
- 高蛋白食物有哪些?
- 没有风水怎么办 风水好就是没风吗
- 世界冷知识大全 世界十大冷知识
- 武汉无疫情社区有哪些小区 武汉无疫情社区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