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风水门四代 潮州四代风水书2022年( 四 )


眼界越来越大,可人们的心理空间却越来越小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学习以及娱乐传播的方式,从金字塔型向垂直方向转移,赢者通吃,民众都成了看客(粉丝),没有参与感 。借助无所不在且无所不知的网络和手机,虚拟世界中的你我,很难再有独立的体会、感受与表达能力 。各地民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除了有宗教信仰支撑的,基本上都垮了 。因为,年轻人从小看电视、逛网络,熟悉远在天边的各种文化形式(对蕴藏其后的商业因素则习焉不察),忽略近在眼前的乡土文化 。
当下的世界,科技与商业结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时空感受与审美趣味,政府、学校以及人文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出来平衡这一趋势 。在我看来,政府主管的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三足鼎立,各自功能定位有重叠,有交叉,也有互补,运营得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关注群众文化需求,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其中最难落实的是文学创作 。我当年是从这里起步的,所以特别感慨 。今天,高等教育普及了,网络文学发达了,文化馆这方面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可真正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或者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学恰恰是最根本的 。文学和民俗、节庆携手,文学与科技、商业结盟,文学和影视、非遗联姻,然后各美其美,各取所需,并因此丰富各自的独特生命,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值得认真思考与探索 。
本书所有文章中,《永远的“高考作文”》后续故事最多,也最值得梳理 。那篇写于1992年的随笔,结尾处兼及自得与自嘲:“大概,无论我如何努力,这辈子很难写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 。”没想到,这还只是故事的开端,其后的逐步展开,更是大大出人意外 。不说我自己撰文或媒体专访,就谈其如何成为“标志性事件”,汇入关于改革开放大潮的追忆与陈述 。《文史参考》是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高端时事/历史杂志,其2011年6月(下)“建党90周年专刊”,刊登《“文革”后的首次高考:陈平原的作文登上了》 。央视十套(CCTV-10)的《读书》节目,2013年3月17日播出45分钟的专题片“我的一本课外书之陈平原”,节目最后,主持人专门赠我放大并加镜框的《人民日报》所刊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 。2019年新华社“新青年”制作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节目,选择七个人,代表七十年,选择很严,层层审批,尤其我这一集,据说踌躇再三 。谈论1969 至 1979这十年,怎么书写都是陷阱,最后选择“恢复高考”作为标志,明显是为了回避矛盾 。所谓“讲述丰富经历,讨论时代议题,启发当代青年”,在我这一集很难完全实现 。文革不让谈,上山下乡只允许切个边(否则为何恢复高考),制作者虽很认真,效果只能说“过得去” 。同年,“羊城派”报道中山大学校史馆开馆,特别提及改革开放部分,展示我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这更是让我惴惴不安:都四十年了,还在“吃”高考作文,实在没出息 。去年,为了“呈现中国高考制度的变迁以及对考生带来的深远影响”,国家外文局主管的《人民画报》及英文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