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一出 , 就是半个微信 。 微信中最与现实社交相符的一处设计 , 是评论区和点赞 。 只有共同好友可见 , 让朋友圈像极了生活里的某个饭局: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开开玩笑、讲讲想法 , 绝不会有外人介入;同时暗示了圈子里的某种风向 , 成为维护关系的好渠道 , 让社交变得轻松 。
至此 , 社交的星云正式形成 , 微信也走向了下一个阶段 。
私域坍缩在线上、线下两个世界之间 , 微信是唯一的列车 。
“不如加个微信?”线下 , 人们常用这句话标志一段社会关系的建立 。
有趣的是 , 近几年 , 越来越多的线上聊天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作结:聊天双方从其他某个平台转向微信 , 然后才以正式网友的身份 , 开启一段新对话;如果关系还能进一步发展 , 那么下一站就是见面 。
某种程度上 , 这反映了私域内的绝对话语权 。 当社交的星云越扩越大 , 私域流量也在膨胀 , 牵引着用户向微信越靠越近、越粘越紧 , 最终孵化出一颗名为“大生态”的云核 , 而微信大生态建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迈步 , 当属微信支付的推出 。
在微信支付问世时 , 支付宝已经先跑了10年 , 依靠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的龙头地位 , 难觅敌手 。 一直到那年春节微信“摇一摇”红包开启的前一秒 , 人们都还没意识到 , 手握6亿用户的微信已经拥有了怎样的力量 。
从除夕到大年初一16点 , 海内外参与抢红包人数累计超过500万 , 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 实际领取红包2000万个 。 一夜之间 , 微信追赶上了支付宝的十年抢跑 , 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天翻地覆 。 马云当即发帖 , 把这一事件定义为“春节珍珠港偷袭” , 拉开阵势严肃对待 , 然而一个月后 , 微信支付使用人数由3000万暴涨至1亿 , 直接焊死了车门 。
这次“偷袭”足以说明 , 微信已经跑通了大生态闭环 , 即通过公域到私域 , 私域再反馈到微信本身 , 形成三角价值链 , 在这个模型中 , 微信的商业价值在用户粘性增长中得以隐形增加 。 从电商到文娱 , 任何你能想到的领域、场景 , 一切平台上的公域广场、私域账号 , 最终都会流向微信这片大海 , 其它平台人气越旺盛、用户之间的联系越多 , 在微信上发生的交互就会越多 , 进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
不止于线上 , 这种模式还蔓延到了线下 , 形成一条殊途同归的路径:实体商户通过加微信的方式与客户建立关系 , 保持联络 , 把朋友圈当作免费的广告板 , 塑造企业形象、推广产品和服务 , 又利用群聊搭建社群关系 , 形成了O2O的闭环 。 一时间 , 人们对微信的认知 , 已经分不清是社交软件 , 还是一个CRM工具 。
当微信把所有人套进了没有终点的循环 , 用户黏性却在功能补强和平台转移中一增再增 , 以至于再用“黏性”二字来形容都有失偏颇:两个物体之间才存在黏性 , 而微信 , 已经成了生活本身 。
恒星系的混乱天文学家曾发现过一种叫作“轨道混沌”的力量 。
它可以使行星相撞 , 从而引发恒星系的混乱 , 没人能确定那股力量从何而来 , 正如没人能看出如今的微信要往哪儿走 。
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上 , 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一搜、企业微信等产品一一上台 。 它们是目前微信星系中最繁荣的几颗星球 , 各自挥笔未来的可能 , 看起来风光无限 , 有人押注鼓掌 , 但在更多数的普通用户眼中 , 那个每天都要点开的绿色软件 , 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 虽然栓住了12亿用户 , 但微信也变得不像微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