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会成为什么?

微信会成为什么?
文章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 , 作者:刘思璇 , 编辑:桑明强 , 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

“让用户尽可能少地花时间在微信上” , 大概是张小龙所讲过的段子里 , 最特别的一个 。
当然 , 这句话也是个玩笑 。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 自从微信出现以来 , 我们都遭遇了某种意义上的“绑定” 。 去年 , 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媒体的蓝皮书 , 报告指出我国近九成的人每天使用微信 , 25%的受访者日使用时长在4小时以上 , 近90%的人周使用天数为7天 。 如果要评出一个“生活中最离不开的手机应用” , 微信是绕不过的必选项 。
当抖、快被认为是“时间黑洞”、游戏被指责为“电子毒药” , 人们似乎忘记给微信一个名分 。 微信和其它任何应用都不相同 , 使用并不是一种选择 , 而是一种被迫式的接受:在这个容器里 , 容纳了12亿规模的用户基数 , 微信要做的 , 是找到用户群最大公约数的G点 。
【微信会成为什么?】微信就像一颗恒星 , 在万有引力定律下 , 恒星是绝对的星系中心 。
社交星云
星云孕育恒星 , 社交孕育微信 。
受到国外一款名为Kik的IM软件启发 , 张小龙做起了微信 。 初版上线很快 , 从启动到正式发布 , 前后大概只用了4个月时间 。 倒不是团队有多神速 , 只因功能实在简单: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息、发送图片、导入通讯录 。 早期的微信 , 与其说它是一个社交软件 , 倒不如简明扼要地称作是免费版短信 , 除了聊天这种最古早的社交方式 , 再无其他发挥空间 。
同为腾讯旗下社交类产品 , 从一开始 , 微信就与“老大哥”QQ截然不同 。
后者一加再加 , 前者却把背包减到了最轻 。 这种近乎相反的产品理念 , 让微信成为QQ的补集 , 为一些疲于冗杂功能的用户提供了替代方案 。 受惠于兄弟产品的红利 , 微信支持QQ账号直接注册 , 顺利完成前期引流 , 操作界面和应用体积上“小而美”的设计 , 进一步拉高了用户对于这个新生物的打分 。
在微信诞生之初 , 从Kik类似的通讯产品上看到商机、采取行动的玩家并不少 。 早于微信一个月 , 雷军交出了米聊;再早以前 , 移动公司发布了面向自家用户的“局限版Kik”飞信 , 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但是背靠腾讯这棵大树 , 又有个性的定位 , 让微信得以一出场 , 就成为全场焦点 , 把其它“类Kik”软件远远甩在身后 。
就像一瓶水做不成买卖 , 仅靠最初的4个功能 , 微信也绝不会长久 。 拥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后 , 微信开始一点点捡起之前从包里丢出去的东西:2.0开启“附近的人” , 熟人社交的玻璃被打碎 , 陌生人获得进入列表的权利 , 也带来更多趣味;3.0支持群组保存至通讯录 , 社群关系得以固定 , 为日后愈演愈烈的社群运营打开了第一扇窗 , 通过一次次迭代 , 微信向社交大盘进发 , 直到4.0发布 , 进军终于告一段落 。
2012年4月 , 所有更新了微信的用户都会在应用启动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你所见 , 微信 , 是一个生活方式 。 ”一直到今天 , 这句slogan仍然醒目地出现在微信网站 , 标志着历史性的拐点 。 也就是从这一版微信起 , 朋友圈开启 , 微信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交平台 。
微博、贴吧、论坛 , 还有自家的QQ空间 , 与它相似的分享平台并不少 , 朋友圈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 在于微信一以贯之的私密性 。 由于需要绑定手机号码 , 用户很难像在其他平台那样一人多号 , “导入通讯录”的机制也让互联网面纱不复存在 , 内容被迫坦诚 。 这些内容的受众 , 又多是现实中互相认识的人 , 这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分享欲和窥私欲 , 既能故作平静地晒出近况 , 又能悄悄关注老友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