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自始至终 , 大多数用户对微信的期待 , 更多的来自于它的社交属性 。
微信似乎忘记了“极简”的初心 , 又像是向浪潮低头 , 做出了妥协 , 把所有新的、热的都搬过来 , 主动做了小程序 , 但并没有成为现象级产品 , 被动推出视频号 , 结局尚未可知 , 最后呈现方式略有些臃肿 。 动辄占据几十G内存 , 翻来翻去基本都是与用户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如果不自行关闭 , 光是发现页就有10个入口 , 其中还不包括独立出来的企业微信和公众号 , 展开又是一个新的洞天 。
虽然在各大应用商城的分类中 , 微信依然是一款社交通讯软件 , 与它在短视频、支付、搜索、协同办公等领域的竞争对手并不同属一个赛道 , 但所有人都清楚 , 微信绝不再是一个社交通讯软件 , 如果说当年被用户嫌弃“花活太多”的QQ是一个功能涵盖度在50%的什锦小炒 , 那么如今的微信 , 足可以称得上一锅涵盖了90%互联网常用功能的乱炖 。
在这个态势下 , 微信变得有些笨重了 。
时间回到2011年 , 在微信上线两天后的凌晨 , 张小龙在饭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 “这么多年了 , 我还在做通讯工具 , 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 , 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 ”
看着十年前的微信 , 这段话的确能够带给人温暖 , 但再看如今的微信 , 字里行间横竖填满了自我拉扯 , 微信的进化史 , 就像是现实中一段人际关系逐步发展的过程:由远而近 , 由点及面 。
微信未来会成为什么 , 答案不得而知 , “每天都有几亿人教我做微信” , 张小龙的压力我们也无法体会 , 我们只记得一句老话 , 叫“过犹不及” , 作为局外人 , 我们只能看见:2022年的微信公开课上 , 张小龙并没有现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