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冷门小知识视频大全( 二 )


“脑洞大开”“你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尝试”“网红食谱的实践者”……这些都是视频账号BiteClub评论区中的高频留言 。“用空气炸锅做干炒牛河”“砂糖橘大果冻”“三文鱼配糍米糕”……奇思妙想的选题配上精妙的剪辑,再加以博主“陈老师”“融梗到位”的风趣语言,BiteClub成为不少美食爱好者闲暇之余的“快乐选择” 。
“我们想把自己在行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初期在视频中更侧重实用性,帮大家分辨好坏、真假,后来更加明确了我们的目标就是突出创意,用意想不到的内容带给大家全新的生活体验和快乐 。”“陈老师”喜爱尝试新鲜事物,他介绍:“Bite有尝试和咬一口的意思,兼有美食和尝鲜的寓意,Club代表和我们一样喜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共同组成了BiteClub 。”在“网红好物开箱”“探店”“试吃”系列中,真实拍摄、体验为不少人起到了“避坑”作用,更让很多人在观看时会心一笑 。
在泛知识类短视频中,那些曾经难以进入大众化视频公开课视野的枯燥专业甚至冷门艰深的知识内容,以及细碎日常的生活经验,都在精准的分众化传播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受众 。
让人们看得懂学得会
——专家学者化身科普博主、团队“转译”知识,让初探专业领域成为可能
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制作门槛看似并不高,每个接受过相关领域专业训练或有过相关经验的人,都可能成为共享知识的主体 。事实上,在直观的视频形态、轻松有趣的表达背后,需要的是足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支撑 。如何准确、严谨地传递知识的“干货”,不靠激进言论输出偏激情绪吸引流量,对泛知识类短视频内容生产者的长久生存至关重要 。
“混知”团队已经形成一套学习机制,即先通过阅读文献、咨询专家等方式学习知识,再消化、吸收、加工,把知识“翻译”成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字、漫画、动画和音频 。与受众的想象不同,李翔表示“混知”并不是一支“学霸”团队,“一个人如果是某个领域的‘学霸’,可能会觉得写下的东西别人理所应当能理解,团队创作者的内容生产并不严格对应自己的专业背景,他们也是从非专业的角度去学习某个专业问题,能够体会到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那么在制作这部分时就会进行强化,逻辑不通的就再去搜索新的资料,而不会以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写作” 。团队中的“混知研究院”则由各领域专家构成,由他们给创作人员集体上课并负责专业方面的审核把关 。
作为评测类视频账号,为尽可能保证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凤凰网旗下“凰家实验室”每期视频节目的制作周期至少都在一个月,其中最为费时费力的环节就是做检测实验 。凤凰网评测部主编赵新宇介绍:“查论文和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是每一期的标配,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检测环节,请具有检测资质的实验室来进行 。等待结果是一方面,很多时候实验室可能没有这样测试过某个产品,检测哪些项目、和项目相关的指标都需要我们提出来,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检测周期变长 。”
而对于一些不适合拍摄的实验室检测,“凰家实验室”则会自己设计实验方法 。在去年11月的一期评测羽绒服保暖性能的视频中,团队直接搭建了一台能够模拟零下20摄氏度环境的冷库,由男女两位测试者几次进出后测量出胸口、腹部、手臂处温度变化,综合得出羽绒服的保温能力 。“我们希望在硬核评测过程中不失趣味性,所以还要考虑视频的呈现效果 。实验室检测羽绒服通常就是拆掉然后给出几个报告,这样视频的可看性就会大打折扣 。”赵新宇解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