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什么叫地气 风水上的离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在古代典籍中,所谓物指个体实物,质指有固定形状的实物,而气则是泛指客观实在的观念 。气的观念有着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气是一个具有复杂含义的概念 。
哲学范畴之气
气,作为哲学范畴而言,有本义和泛指之别 。
1.气的本义 气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的存在 。
2.气的泛义 气泛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哲学本义之气的特点
1.物质性 气是构成有形有质之物的原始材料 。
2.广袤性 东西为广,南北为袤,广袤指空间 。气是有广袤度和深度,具有质量的规定性 。
3.运动性 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于聚散运动变化之中,具有气、形、质层次之别 。
4.可塑性 气可贯通于一切有形有质之物的内外,从而表现出多样性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与西方古代哲学的"物质"基本相类似,但又有显著的区别∶其一,无不可入性;其二,内在运动性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运动性,可以说气是"质"与"能"的统一,即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意义 。质与能相即不离 。把气理解为"功能"或"生命力"等,有偏失之嫌 。
气之具体科学的概念
其包括空气、气息(呼吸之气)、云气、烟气等,即一切非液体、非固体的存在 。
【风水中什么叫地气 风水上的离气】易理之气论
先秦哲学中已明确地提出气的概念,见于《孟子》《管子》《守文》和《荀子》等著作中 。《易经》只有"阳气"的概念,《易传》有"山泽通气"之说 。《周易》虽没有论述作为哲学范围的气的内涵,但已蕴涵着"气一元论"的思想 。从汉易始,提出了元气变易的思想,认为元气(气)是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统一的物质基础 。《易经》所谓变易就是元气的阴阳变易 。
两汉之际,谶纬流行 。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筮之书 。"纬"是对"经"而言,是对"经"的解释,衍及旁文,《六经》皆有纬 。《易纬》是对《周易》经传文所做的解释,是两汉易学的一个重要派别 。其学术特点是,一将《周易》神秘化,一以象数解易理论化 。其在哲学上提出了世界图式,并将其作为卦气说和象数解易的理论基础 。《易纬乾凿度》是《易纬》解易的代表著作 。
易纬以元气变易论气,并据此阐释《易经》卦爻的结构和意义,是对《易传》气论思想的重要发展,促进了中国哲学气范围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
其一,"太易"是宇宙的本源说 。宇宙发生的模式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 。元是气之始,元气形成于"太始"阶段 。"夫有形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纬乾凿度·卷上》) 。由太易而太初,到了太初,便产生了气 。以太易说解释卦画的起源,认为乾坤两卦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乾坤卦象有形产生于无形,中间经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太易无数,变而为一,一变而七,七变而为九,此为奇数和阳气的变化过程,有了阳气之数之一、七、九,则成为乾卦之象 。太易又同时变为阴气之数的二、六、八,成为坤卦之象 。
其二,变易为气的根本特性 。"变易也者,其气也"(《易纬乾凿度·卷上》) 。天地万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之阴阳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 。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具生 。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易纬乾凿度·卷上》) 。总之,元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不断运动变化,既是《易经》成卦的依据,也是《易经》卦义的根本内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