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栽培茯苓时 , 菌丝纯培养过程中可用土豆汁、松木屑等作为综合营养源 , 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 。菌丝的生长最佳温度为23~28℃ , 土壤含水量需达到20%左右 。栽培前要做好栽培准备 , 准备好栽培场所和菌种 。接种时菌丝引、肉引、木引要采取不同的接种方法 。待茯苓外表呈黄褐色时可采掘 , 最好选择晴天挖掘 。

文章插图
一、茯苓的栽培条件
1、营养: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木片作综合营养源 , 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 , 氨基酸、蛋白胨等作氮源 , 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铵、熟石膏等作矿物质来源 , 为保证茯苓菌丝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 , 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馏水 。
2、温度:菌丝可在10~35℃生长 , 最佳温度为23~28℃ 。超过35℃ , 菌丝易老化 , 持续时间长或温度过高 , 死亡 , 20℃以下生长缓慢 , 0~4℃低温可保存菌种 。
3、湿度:菌丝体和菌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 , 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85%的环境 。
4、Ph值:茯苓生长的土壤PH3~7为好 , 栽培中土壤PH4~6为好 。
二、茯苓的栽培准备
1、栽培场所:茯苓栽培场所应选择海拔600~900米的山坡 , 坡高15~30度 , 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和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 。去除草根、树根、石头等垃圾 , 顺坡挖洞 , 洞深60~80厘米 , 长度和宽度取决于木段的多少和长度 , 一般长度为90厘米 , 洞间距为20~30厘米 , 周围开设排水沟 。
2、栽培准备:准备在头年秋冬 , 砍伐马尾松 , 砍伐后剃掉树枝 , 根据松木的大小纵削树皮3~10根 , 削面宽3厘米 , 深入木质部0.5厘米 , 松木容易干燥 , 松脂流出 。切好的松木当场架起来 , 充分干燥 , 松木切口停止排脂 , 敲打清脆的声音时 , 锯成65~80厘米长的木段 , 用通风透光处理 。大约6月将木段放入室内 , 每个室内排列3~1段 , 粗细组合 , 分层放置 , 准备接种 。
三、茯苓菌种的准备
1、菌丝引:菌丝引是人工纯培育的茯苓菌丝 , 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开 , 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作 , 方法是用8~9公斤的新鲜菌放置盛水容器 , 离水约2厘米 , 室温24~26℃ , 空气湿度85%以上 , 光明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 , 此时可无菌操作 。
2、肉引:肉引入新鲜茯苓切片 , 最好选择新挖掘的个体、中等大小、250~1000克、浆汁充足的茯苓 。
3、水诱导:水诱导肉诱导种植的木材 , 即带菌丝的木段 , 5月上旬 , 选择质地变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 , 剥皮留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 。接种新挖的鲜苓 , 一般10公斤木段的藏用鲜苓0.5~0.7公斤 。用头引法接种 , 灵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 , 覆土3厘米 , 8月上旬前可挖掘 。选择黄白色 , 肌肤皮下有明显的菌丝 , 茯苓香者作为木材引种 。
四、茯苓的接种管理
- 白英的栽培技术,生长习性是什么
- 茵陈的栽培技术,附具体要求
- 马兜铃的栽培技术,生长习性是什么
- 佛手的栽培技术,佛手的繁殖方法
- 风信子种子怎么种?附栽培技术
- 贵州山区茶树栽培技术,有五个方面
- 巴戟天栽培技术,附巴戟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 苦丁茶高产栽培技术,苦丁茶栽培注意事项
- 菊花的栽培技术,附收获时期
- 报春花栽培技术,附报春花的繁殖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