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解剖学家于1846年首先发现成人正中动脉,概率约10% 。后续有多个报告也证实了正中动脉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人群中普遍存在,中国解剖学者亦有报道 。Coleman和Anson于1961年报告了650例手部浅掌弓动脉解剖形态学研究,总结出九种浅掌弓分型 。笔者将掌浅弓动脉的分型按照腕口内侧动脉数目分为两型 。二脉型:尺动脉、桡动脉;三脉型:尺动脉、正中动脉、桡动脉 。
经对美国、印度及中国发表的数据分析表明,二脉型与三脉型在不同国家和种族中普遍存在,二脉型(约90%)要显著多于三脉型(约10%),但目前尚无比较种族或地区正中动脉发生率的系统研究 。还有研究表明正中动脉形态可以呈现多样性,有半数以上的人只发生在单侧 。据2020年澳大利亚学者研究报告,目前成人遗留正中动脉的发生率在30%左右,比170年前的数据高出三倍 。作者认为正中动脉在“微观进化”,如果将来达到50%,这个变异动脉就可能会被定义为正常解剖结构 。
正中动脉与手厥阴经脉循行一致
比较一下正中动脉解剖图与中医的经络图可以看出,二者在前臂的循行位置是完全一致的,这不大可能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最大的可能是两种医学对相同结构的不同描述 。
从标准人体解剖图普看,大部分人(70~90%)前臂有两条主要动脉,即两侧的尺动脉与桡动脉,两动脉均在腕口有脉搏可以触及,循行分别与汉简帛所述的手少阴和手太阴脉吻合 。据此,人类前臂无位于内侧正中的手厥阴脉是合理的 。但对于前臂遗留有正中动脉的部分人(10~30%),前臂会有尺、中、桡三支动脉,腕口也可能会有三个脉搏可以触及,三脉的循行分别与《内经》所述的手少阴、手厥阴、手太阴经脉吻合 。据此,人类前臂有位于正中的手厥阴脉也是合理的 。
汉代早期简帛医书中无前臂“厥阴脉”,而这一“缺失”在后来的《内经》中得到了增补,这个过程恰巧同西方解剖学在最初画出了正常解剖图谱后,又经历了数百年才发现了“遗留前臂正中动脉”的过程十分相像,因为发现低概率的事件需要时间和病例的积累 。合理的解释是,汉代早期或春秋战国晚期的医家,通过脉诊等临床触诊和观察,发现了前臂尺动脉和桡动脉的脉搏,而提出了前臂内侧二阴脉的学说 。随着古代医疗实践的扩大和深入,有医者在大样本脉诊实践中发现了有患者或正常人位于前臂正中的脉搏,因而提出手厥阴脉学说,得到了后来医家的承认,因此将十一脉修改为十二脉 。可以说,十一脉和十二脉的理论都是源自解剖学的发现和发展 。
阴脉为动脉
如果上述发现和推理是接近事实的,这些证据支持汉代早期医家及《内经》作者对前臂三条阴脉的描述是以大动脉血管结构为解剖基础的,而不可能是出于主观推理或臆想 。支持的证据包括,按“十一脉文献”记载,手太阴和手少阴脉都止于心脏,而《内经》中记载手厥阴经起于心包络之脉,相当于心脏的冠状动脉 。更重要的证据是,三条动脉或手三阴脉都可以在腕口内侧触及到脉搏,符合古代文献记载和中医的脉诊习惯 。可见,上肢三阴脉与三条动脉的起止和脉搏完全吻合 。据此,上肢三条动脉与手三阴脉的对应关系是:
手三阴与上肢动脉:手少阴-尺动脉;手厥阴-正中动脉;手太阴-桡动脉 。
有关下肢三条阴脉的对应解剖结构,汉代《脉书》中为我们留下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夫脉固有动者,骭之少阴,臂之钜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 。这里是说,可以触到脉搏的经脉有,下肢的少阴,上肢的太阴和少阴,可以通过脉搏判断疾病 。重要的信息是,这里明确地说阴脉有脉搏,而没有提到阳脉 。
- 个性网名大全搞笑幽默 恶搞爆笑的网名
- 门前有水塘好不好 门后有水塘的风水好吗好不好
- 门前有坟的风水好不好 学校建在坟地上是有风水学研究的
- 很幽默很搞笑的句子 一句话幽默搞笑的句子
- 唐朝的幽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 鬼船是什么意思
- 北京旧称
- 唐朝的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冷笑话大全幽默笑话问答 搞笑冷知识百科大全图片
- 金融知识的幽默小故事 日常生活金融小常识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