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描述的经脉(后也称为经络)的原始根据是什么,一直是现代针灸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其结论会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及国际传播 。有学者认为经脉的依据是血管,也有的认为是神经,还有的认为是感传现象,再有认为是被解剖学忽视了的间质结缔组织及筋膜,极少数人猜测是有“特异功能”的人观察到的内景 。还原古人发现经脉的全过程并非易事,但由出土文献而知,在汉代曾经“发现”了一条主要经脉,将人体十一脉转变为十二经脉系统,从此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并沿用至今 。如果能搞清楚古人在两千年前增加第十二条经脉的原因,或许能借助这个“窗口”窥视古人发现经脉的过程,为经脉实质的研究提供原始证据 。
本文尝试解读汉代早期医学文献中的“经脉” 。设想,在没有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汉代,古人通过脉诊、体检、问诊、治疗、战伤及“古代解剖”等方式探索人体,一定是先看到和记录那些最显而易见的结构,关注那些对生命和疾病至关重要的系统,而不大可能是首先寻找那些用现代最高级仪器都测不到的所谓“经络实质”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
十一脉变成十二经脉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医学帛书和竹简为研究中医经脉理论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抄书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221-168年),其中以《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及八十年代出土的汉代张家山竹简《脉书》最为重要,可以相互印证补缺(以下统称“十一脉文献”) 。尽管出土地点和版本不尽相同,这些医书都记载了人体有十一条脉,内容大体一致,考古专家普遍认为这些文献断代可靠,能够准确地反映秦汉早期或春秋战国晚期医者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论,是指导当时医疗实践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著作 。尽管专家公认“十一脉文献”早于《内经》,是针灸经脉理论的奠基之作,但文献中无穴位、针具或针刺疗法,仅提到灸法,当时尚未建立气血、经络、循环、或脏腑归经理论 。对比之下,传世的《内经》及后世的经典都是以十二经脉为基准,相差的是一条行于前臂内侧正中的“手厥阴心包经” 。关于为什么增加了一条主经脉,或者为什么早期少了一条主经脉,《内经》并未提及,目前尚未发现同时代或后世注家的文字解释 。
现代学者对这个“谜团”提出了至少十二种解释,包括:阴阳术数相配,应天文12个月;取类比象,比拟古代12条江河;天人相应,十一取自“天六地五”;经脉发现的逐渐积累和完善;五脏六腑早期的雏型;免去手厥阴是一种“避讳”;脉诊的不断发展;表面解剖学知识的进步;气血营卫循环概念的形成;手少阴和手太阴循行已经包括了手厥阴;从“内圣外王”思想产生手厥阴心包;汉代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这些解释显然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并不是基于解剖学证据的严格的推理 。
显然,是在《内经》成书之前的某一时期,突然发生了十一脉到十二经脉的转变,并且后来持续保持了两千余年未变 。按照常理,这个“转变”很可能会有某种特殊的理由,不会是因为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是根据主观的理由还是客观的证据呢?
前臂变异正中动脉
人类的大体解剖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标准现代解剖学图普适用于不同种族的个体,几百年来变化不大 。但也常有些正常解剖变异结构,很多人可以终生不知晓 。比如,正常人前臂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但大多人只有尺动脉和桡动脉,并无正中动脉,这也是标准教科书的记载 。然而,西方进化解剖学研究发现,正中动脉在胎儿发育早期普遍存在,对前臂供血和发育有重要作用,在胚胎八周左右开始退化,出生后这个结构会萎缩消失 。经大量尸体解剖和临床局部手术及影像检查证实,在部分成年人前臂中,仍然有正中动脉,通常位于正中神经旁,被称为遗留正中动脉,在儿童中发现率较高 。
- 个性网名大全搞笑幽默 恶搞爆笑的网名
- 门前有水塘好不好 门后有水塘的风水好吗好不好
- 门前有坟的风水好不好 学校建在坟地上是有风水学研究的
- 很幽默很搞笑的句子 一句话幽默搞笑的句子
- 唐朝的幽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 鬼船是什么意思
- 北京旧称
- 唐朝的幽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冷笑话大全幽默笑话问答 搞笑冷知识百科大全图片
- 金融知识的幽默小故事 日常生活金融小常识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