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前静脉别称 幽脉是什么意思啊( 三 )


按照上肢的规律,下肢的踝足部位也应该能找到三条主要动脉搏动的触点,以对应足三阴经脉 。根据已知从剖学结构,下肢恰巧有三条主要动脉对应于上肢,这些动脉在踝或足部位都可以触及到脉搏 。按照矢状面位置,三支下肢动脉及其与三阴脉的对应关系可能是:
足三阴与下肢动脉:足少阴-胫后动脉;足厥阴-胫前动脉;足太阴-腓动脉 。
阳脉似神经
那么,阳脉有解剖结构基础吗?这是一个很难明确回答的问题,因为汉代文献中没有提到阳脉有脉搏,对其循行的描述也很简略 。下面仅提出假说,细节有待今后证实或修改 。
“十一脉文献”十分重视脉的阴阳分类,在脉字前都冠以阴或阳(肩、耳、齿脉也为阳),这个命名法为《内经》及后世经典继续采用,沿用至今 。对于经脉的阴阳分类的通常解释是,阴经行于人体的内侧,属阴,而阳经多分布在人体的外侧,属阳 。但这种解读不一定准地反映汉代医家的本意,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脉的阴阳分类要早于循行部位详细描述的出现,有些脉的循行并不符合阴阳分布规律 。
因此可以猜想,汉代医家所说的“阴脉”与“阳脉”是否是指不同的人体系统或结构呢?如果阴脉是以现代解剖学的动脉为基础,那么阳脉是否是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呢?这个假说符合现代经络的神经学说,也能解释后世观察到的经络感传现象等“高级神经活动” 。
“十一脉文献”虽然对经脉的走行描述过于简单,但经脉的起止点非常明确,对经脉的“所产病”的描述比较详细,成为了解这些经脉的功能及病理的最重要线索 。经过系统的比较,的确有些惊奇的发现 。“十一脉文献”所描述的经脉所产生的病症共有74个,其中有33个为痛症(45%),39个是与神经系统直接相关的病症(53%),27个是与内脏直接相关的病症(37%) 。意外的发现是,痛症和神经系统病症绝大多数都为阳脉所产生,而内脏病症几乎都发生在阴脉,阴脉所产生的神经系统病症或痛症很少(除了因缺血的心绞痛或疝气痛) 。这些数据提示,汉简帛所描述的阳脉很可能是当时医者观察到的相当现代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系统的一些结构、生理及病理 。而阴脉主要是指上下肢的大动脉的结构及内脏、生理和病理 。
根据已知剖学结构,上肢和下肢各有三条主要神经对应于上肢和下肢的阳脉,这些神经都延续到腕部或踝部 。按照矢状面位置,六支肢体神经与六条阳脉的对应关系可能是(不一定唯一):
手三阳与上肢神经:手太阳-尺神经;手少阳-正中神经;手阳明-桡神经 。
足三阳与下肢神经:足太阳-胫神经;足少阳-腓浅神经;足阳明-腓深神经 。
阴脉与阳脉的区别及证据
在“十一脉文献”中,支持“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的主要证据有:①阳脉的所生病基本上都是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疼痛和骨骼肌肉病症,阴脉的所生病主要为心绞痛、疝气及其他内脏疾病;②阳脉全部与头颈相连,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位置,而阴脉皆归于胸腹,是心血管的中枢的位置;③阳脉多分布在人体背部和外侧,符合以脊柱为中心的周围神经分布的特征,而阴脉多分布在人体躯干和肢体的内侧,符合大血管的周围分布特征;④阴脉都有脉博,而阳脉没有;⑤现代针灸镇疼常选用阳脉的穴位或区域,机理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如合谷、足三里、水沟、背俞穴、夹脊穴、头针及耳针等,而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多选用阴脉上的脉搏,如腕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心前区博动等;⑥马王堆汉帛书《阴阳脉死候》中对阴阳脉的定义:“凡三阳,天气也,其病唯折骨裂肤一死 。凡三阴,地气也,死脉也,__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三阴腐脏烂肠而主杀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阳脉属天气,虽重要,但除骨折或外伤外,不会致死,而阴脉属地气,病变可引起内脏坏死(心绞痛、急腹症、疝气等),有生命危险,几日内会死亡 。这段对阴脉和阳脉区别的描述同现代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所致临床急重症非常一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