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农村商业环境的真实写照 ,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 小农经营的弊端已经越发明显:有产品无品牌 , 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批发商收购 , 于是 , 在不考虑用户粘性、品牌意识时 , 农户很容易被眼前利益驱动 , 产生有损产品质量的行为 。
这也是虽然各地政府号召农户加入“合作社” , 以合作社的机构形式来破解小农意识的主要原因 。
农村较差的商业环境 , 一方面使得农产品上行的货源存在一定质量风险 , 影响用户体验 , 而另一方面经营者很容易被短视的社会风气误导 , 采取极端手段来获得收益 , 铁哥在与某淘宝知名特产卖家聊天中发现 , 其基本已经背离了创业的初衷 , 开始在货源方面做文章 , 夸大宣传 , 通过产地与标注不符等手段来获取利润 。
如此 , 必然会造成购买端对农产品电商的集体质疑 , 无信任又何来发展 。
仍然强调 , 本文并不针对任何农村用户 , 本人也是生于农村长于农村 , 对农村的批评基于多年来多对农村的切身感受 , 并无恶意 。
政府的达康书记式思维明显
在节目中也探讨了各级政府在农村电商中的定位问题:1.政府全力支持 , 要钱给钱要场地给场地 , 大包大揽提出“一镇一特”口号 , 全力支持农产品上行;2.一县一特 , 主打拳头产品 。
效果是显然的 , 当从业者对电商运营程度不高 , 加之农村特殊的商业环境 , 很容易为绩效考核盲目的推出特色产品 , 造成“特色馆”的名存实亡 。再者 , “一镇一特”本就高估了农村的特产产出比例 , 何为特产 , 乃是本地特产全国最好或是只限本地产出 , 何来那么多的乡镇级特产?
当以特产数量来衡量政府在电商中的成绩时 , 很容易陷入达康书记式的“唯GDP论” , 而不顾当地真实情况 。
在铁哥看来 , 政府在农村电商中的形象更似保姆绝非家长 , 政府可以在行政审批、场地建设甚至税收等方面对农村电商进行一定扶持和帮助 , 但切不可以行政名义进行大跃进式的发展 , 这是得不偿失的 。
此外 , 农村电商平台为获得政府支持 , 以开设“特色馆”来满足政府人员的绩效考核需求 , 却忽略了农村地区的真实状况 , 造成“特色馆”不特 , 雷同度较高的问题 , 严重影响了“特色馆”的用户声誉 , 这也是政府主导“特色馆”沦为僵尸馆的重要原因 。
在《焦点访谈》报导期间 , 有媒体也列举了电商平台在农产品上行方面的诸多举措 , 但在铁哥看来 , 我们不必苛责农村电商一定要帮助所有的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 , 而是根据各地特点和现有农产品的经销网络 , 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再梳理 。
铁哥也相信 , 虽然农产品电商销售是趋势 , 但并不代表所有产品均适合线上销售 。
本文"央视揭农村电商现状 , 真相远比报导复杂"为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275129)
- 水果玉米为什么不能吃
- 红豆为什么不能每天吃
- 杨桃为什么要泡了才能吃
- 蛏子的鼻子为什么放掉
- 现在为什么没有霍乱了2022
- 榴莲为什么有死包
- 为什么叫霍乱
- 脚盆鸡为什么自称鹤
- 建行生活消费达标优惠券为什么领不了
- 春芽为什么要焯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