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朝山形状 风水中三山是什么意思( 二 )


理想景观模式是先祖在当时社会物质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理想环境的向往,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 。不同的景观模式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而神话造景中的“一池三山”理想景观模式则是富有我国本土韵味的思想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理想景观模式中探寻到隐藏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与价值,也对我们今后的景观模式发展给予思路与启发 。

风水中的朝山形状 风水中三山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西湖水面的一池三山
三、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
中国园林艺术最讲风水,“一池三山”的构建正是因此而来 。山石是园林的构架,流水则是园林的脉络,“一池三山”以水为铺景,三座石山伫立于水上,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的特的园林景观,打破了以往景观的限制,被后人所广泛延用 。
要说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野心膨胀,想要自己的伟业千秋万代,企图长生不老,命人在天地之间寻求长生不老药,但无奈这世间本无此物,最后只能借助着寓意着仙境的园林景观得以慰藉,满足奢望 。秦始皇修建“兰池宫”时,在园林中建了一池湖水,湖中三块伫立于此的大石头就好像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到了汉朝,汉高祖看到秦始皇的园林旧址受到启发,在修建未央宫时,也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隐喻三山 。
风水中的朝山形状 风水中三山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静明园一池三山
到了北魏,宣武帝看到洛阳华林园中有大片湖泊,便命人在其中修建高山,取名蓬莱,山上建做仙人馆 。到了隋朝,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百余尺 。”,隋炀帝建造园林时也采用了“一池三山” 。古代君王在建造园林时大多都遵循着“一池三山”的模式,企图自己可以和仙人一样长生不老 。元代虽不是汉族人民当权,但蒙古族统治者在园林建造方面承袭了之前的园林模式,在其上加入了蒙古族本族元素,让这种模式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听到“太液”、“蓬莱”等词语 。《甄嬛传》中就有一个情节,皇帝等人在圆明园避暑,再启程回宫处理谋反之事时,为免甄嬛受到伤害,将甄嬛安置在了圆明园中的“蓬莱岛上”,虽然圆明园现在不复往日的风貌,但我们也可以肯定,作为清代中国第一大园林,圆明园内也一定筑有“一池三山” 。曾经去避暑山庄观光时就被它的景观所感染了,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就开始兴建,康熙下令筑堤坝,开凿人工湖,一池三山模式在经历了艺术的变化后应用到了其中 。
风水中的朝山形状 风水中三山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颐和园一池三山布置
我们再举一个大家广而为之的例子——颐和园 。颐和园不仅仅采取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我们可以说,它将这种模式艺术化,完美的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清漪园并没有照搬以往的水中三石的模式,而是划分了三个区域,将昆明湖的整个水面利用连廊、筑堤等方式划分成了三片小的湖面,分别为——西湖、养水湖、南湖 。而后在三个小的湖面上分别各做一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一池三山”风格,其中南湖中除去大的岛屿,另建了三个小的岛屿,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种将“一池三山”模式艺术化的使用方法,更是体现了古典园林模式的可创造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