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文章插图
【初唐·虞世南·五言绝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拼音版: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作品介绍]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
[注释]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
4、藉(jiè):凭借、依赖 。
[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
[作者介绍]
虞世南(558-638),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字伯施,余姚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 。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谥文懿 。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 。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
赏析壹
壹/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
- 亚马逊还是亚马孙?
- 豆浆和南瓜可以一起吃吗
- 南方见水的风水 水南尾风水
- 南方宿舍寒假被子如何存放
- 赣d是江西哪个市
- 双港属于哪个区
- 闽南春节特色民俗
- 南瓜胡萝卜可以一起吃吗
- 云腿和火腿的区别
- 南瓜切开后能保存几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