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城市


智通财经APP获悉 , 近年来 , 在政策推动下 , 加氢站布局持续加速为燃料电池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国内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正向大功率快速迭代升级 , 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与此同时 , 燃料电池产品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 国产化程度也有所提高 。浙商证券指出 , 随着氢能产业规划的落地、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迭代、核心材料的国产化 , 燃料电池成本有望快速下降 , 逐步进入市场化进程 。相关概念股:亿华通-U(688339.SH)、潍柴动力(000338.SZ)、东方电气(600875.SH)、美锦能源(000723.SZ) 。
12月3日 , 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主办的大湾区“氢陶都—绿色搬运体系”建设正式启动 , 广东新氢动力氢能工业车辆生产线投产 。据悉 , 此次投产的生产线是专业生产适配于工业车辆的动力系统 , 是国内首条(套)专属于氢能工业车辆制造生产线 , 突显氢能车辆应用端专属场景的技术及产品应用价值 。
新氢动力还发布了多款氢能产品 , 其中包括搭载固态金属储氢系统的3.5吨氢燃料电池叉车、7吨氢燃料电池叉车、6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氢燃料电池观光车以及氢燃料电池移动电源等 。
下半年以来 , 国内多地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发展规划 ,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
12月6日 ,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小组办公室印发《广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方案(2022-2025年)》 。其中提出 , 到2025年 , 燃料电池汽车达到规模化推广应用 , 全产业链实现补链强链 , 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 加氢站布局建设稳步推进 , 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枢纽;并力争全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 培育不少于5家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领域排名全国前五的头部企业 , 引领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 , 打造覆盖全产业链、技术先进的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整车研发制造基地 。
11月25日 ,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发布 , 2023年前 , 北京市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 , 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此外 , 2025年前 , 北京市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 。
11月23日 , 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 , 表明上海将全力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 。在氢能领域 , 上海计划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 , 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 , 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 , 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此外 , 吉林、广州、中山等地也有类似规划 。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 , 今年以来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 , 今年10月 ,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7辆和301辆 , 同比分别增长370%和540%。今年前10个月 ,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0辆和2400辆 , 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50% 。
企业对燃料电池在技术等方面的提升 , 也将进一步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降本 。研究数据显示 ,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国产化程度已从2017年的30% , 提高到了2020年的60% 。2021年 , 产业实现了更多技术突破 , 东岳未来氢能年产50万平米质子膜自动化产线已投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