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两口一匹马(打一个字 弹丸之地打一字儿)( 三 )


摩崖石刻铭记“南诏归唐”
盐津县志介绍,石门关在民国以前曾有两扇1.2尺厚的木门,沉重硬实,大门吱嘎一关,把中原和边疆隔绝在两边 。
唐朝时,南诏叛唐后,石门关一关就是40多年 。到袁滋受命赴南诏册封异牟寻(南诏国王第六代王),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石门关西侧崖壁上,至今保留着《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铭记了“南诏王归唐”的峥嵘往事 。这件碑刻,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全文120余字,除“袁滋题”3字为篆书,其余均为楷书,8行,从左至右,字迹仍基本完好 。袁滋摩崖石刻旁边,还修建了一座斗拱小碑亭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原文是:“大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 。其时节度使尚书右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 。”
根据《旧唐书·南蛮传》和陈一得主编的《盐津县志》,我们还原一下这个故事:
大唐时南诏叛唐,42年后,即唐贞元九年(793),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 。朝廷为了安抚南疆,也考虑到“锁钥南滇”的地理因素,派御史袁滋持节赴滇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 。袁滋由戎州(今宜宾)入滇,受到空前隆重的接待 。经石门关时,他有感而发刻石记事 。袁滋摩崖碑刻所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的重大历史作用 。
(图片均为作者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9日12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