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电商价格行为再进一步

【规范电商价格行为再进一步】今年“6·18” , 各大电商再次盆满钵盈 。近年来 , 电商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2014年 , 我国全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 , 达2.8万亿元 。2015年一季度 , 网上服务零售额和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3%和41% 。
电商平台在弥补传统销售市场不足并迅速壮大的同时 ,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商业促销价格欺诈行为亦从传统商业平台转移到电商平台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向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 , 2014年里 , “3·15”前后、电商周年庆、“双11”、各种“造节促销” , 均是用户投诉高峰期 。
在此背景下 , 6月24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 , 规定经营者对未销售过的商品不得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误导消费者认为该商品在本经营场所已有成交记录;若第三方电商平台虚构商家低价、虚构商家促销、强制商家虚假标价,都将被视为价格欺诈的主体 。

规范电商价格行为再进一步

文章插图
“此次新规提到了电商平台的连带责任 , 很有必要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系教授胡桃对中国经济导报采访人员表示 , 电商平台如同传统市场 , 应当承担起对于市场内商户的监督与管理职责 。几大主流电商都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 , 但完全依靠自律消除价格欺诈并不现实 。
刘小鱼在一家知名电商平台销售国际大品牌女包 。有着独特进货渠道的刘小鱼 , 产品价格较市场价最多可相差一半 。“不过 , 总有买家因为价格问题怀疑我的产品是假货 , 最终不欢而散 , 这与长时间以来一些平台的价格欺诈不无关系 。我认为 , 明确电商平台的连带责任很有必要 。”
“正规电商希望看到这个行业规范与健康有序发展 。”胡桃表示 , 但遗憾的是 , 与迅速壮大的市场相比 , 关于电商的法治建设稍显滞后 。“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电商平台价格行为的约束 , 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
在今年1月2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介绍说 , 2014年国内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 , 其中 , 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达到约13万亿元 , 同比增长25% 。这意味着 , 电子商务业务已占消费品零售业的半壁江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