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沙鳅养殖技术,注意定期更换水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注意定期更换水

文章插图

1、驯养条件:驯化期间注意水质变化,溶氧保持在5.0mg/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mg/升左右 。2、收集和运输: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及时运输,在收集运输过程中不得反复操作 。3、饲料和喂食:以动物性饲料的蚯蚓为主,投入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4、驯养管理:注意水质变化,定期换水 。
中华沙鳅养殖技术,注意定期更换水

文章插图
一、中华沙鳅是什么
1、中华沙鳅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称龙针、钢鳅 。中华沙鳅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体型纤细,体色鲜艳,体表有美丽的斑纹,观赏、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400~500元/公斤,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珍贵的鱼类 。
2、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 。
二、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
中华沙鳅全长90~180毫米 。体长形,侧扁,腹部圆;头小,呈锥形;吻较长,侧扁,其长大于眼后头长之和;眼睛小,眼间距狭窄,这也是中华沙鳅和同亚科宽体沙鳅的主要区别 。
2、生活习性
中华沙鳅为营底层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者大石堆之间流水缓慢的地方,是敞水区底栖性的小鱼类 。幼鱼的主要食物对象是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水蚯蚓等,成鱼以水生虫、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和江河中腐烂的尸体为主要食物 。中华沙鳅生活在流水环境中,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 。因此,如果为中华沙鳅提供适合它食性的饵料和适当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对它进行异地驯养 。
3、生长和繁殖特点
长江中上游气候湿润,饵料资源丰富,水温适合鱼类生长,但中华沙鳅属于小型鱼类,生长速度比较慢 。中华沙鳅每年4~7月是繁殖季节,产卵类型每年1次,繁殖高峰为每年5~6月 。产漂流性卵,无粘性 。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可以避免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素,在提高成活率和成长速度的同时缩短养殖周期 。
三、中华沙鳅人工驯养技术
1、驯养条件
中华沙鳅养殖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为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为1.0~2.0米 。放养前将池塘的水全部排出,清除池底的污泥和杂物,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公斤/亩消毒,除了对池底进行彻底消毒外,还要彻底消毒池壁 。具体的消毒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水洒入池中,消毒后在太阳下暴晒3~5天,消毒结束后才可以注入水,同时检查驯养池的进水闸和排水闸,修补好损坏的闸和拦鱼栅 。驯化期间注意水质变化,溶氧保持在5.0mg/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mg/升左右,亚硝酸盐在0.01mg/升以下 。通常,最好使用水库、溪河、湖泊等地表水 。如果使用自来水、深井水,必须在完全曝气后使用 。
2、收集和运输
中华沙鳅野生鱼收集后应及时运输 。考虑到江河野生鱼和池塘养殖鱼的承受能力差异,中华沙鳅体表面粘液比较丰富,受刺激容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得鱼鳃堵塞而导致死亡,因此在收集运输过程中不得反复操作 。中华沙鳅有两根眼下刺,而且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运输时最好使用塑料桶 。如果运输时间在1小时以内,运输途中不可以换水 。如果运输时间超过1小时,必须配备充氧装置或中途换水 。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充氧情况,以免氧气管和氧气头脱落,导致充氧不足 。同时,必须注意观察运输过程中是否有缺氧情况,并及时处理 。天气炎热,气温超过25℃时,应在水中添加冰袋,将水温控制在20℃以下,可有效提高运输成活率,减少应激反应,运输成活率可达98%以上 。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整好水温再放入鱼,在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轻轻放入鱼体,注意不要损伤鱼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