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二 )


1997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文章插图
廿八都镇位于江山市(江山市又是浙江省最西边)最南端,南邻福建省浦城县,西连江西省广丰区 。
聊到这儿,傅书记笑着说:我父亲是江西人,我母亲是福建人,而我出生在廿八都,成了地地道道浙江人 。说起来一家三口分属三个省,其实方圆也就十几里地 。
廿八都古称道成(如今老街时不时闪现道成客栈、道成酒家等字样 。道成,也许是打通道路之后一种纪念,也许是打通道路之前的一种期盼,恐怕没人说得拎清)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相当于今天行政村),从县境东北即一都江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以数字分别命名 。直到清康熙年间,江山县沿用明制,分十二乡四十四都 。
浔里村所在地排行第二十八,得名二十八都,俗称廿八都 。在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之所以采用“廿”“卅”,可能是考虑四个字地名太长(二十八都),再一个用“廿”“卅”显得蛮有文化底蕴的(一般人都不知“廿”“卅”如何读、啥意思) 。
廿八都镇政府所在地为浔里村,古镇精华都聚集于此 。浔,本义为水边 。用作水名指浔阳江,后又用作九江市的别称 。“浔阳江上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让陌生的“浔”因出自文人墨客口,从而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中“浔”“枫”与浔里、枫溪相嵌天衣无缝 。里,本义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 。里,户籍管理一级组织单位,各个朝代标准不一 。有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 。也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还有五家为轨,轨十为里,里四为连,连十为乡 。
不管咋讲,浔里应该是指小溪边坐落的村寨,可谓诗情盎然,画意浓浓 。
本文标题《众里浔她廿八都》,实乃借用并加以“篡改”山东老乡辛弃疾所作《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标题中“里浔”,掉过来就是“浔里”;千百度与廿八都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另外,百度也指搜索,从“百度”来个廿八都网上游也不失一种时髦之举 。
浔里村四周环山,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翠绿的山 。没有仙霞古道之前,进出大山只能靠双脚踩着羊肠小道 。有了古道,进出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如今京台高速穿越其中,205国道溜边而行……一般说来,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保存较为完好 。其实这话也不全对 。
自黄巢硬生生开出一条古道,并设立四道仙霞关以来,它曾目睹过数不清的战火升降,每次改朝换代,每次大的社会动荡几乎也都会在这条穿越千年的仙霞古道上留下斑驳痕迹 。宋元之交,明清之际,仙霞天险并没有挡住游牧民族南下的步伐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明隆武帝加封二十三岁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镇守仙霞关及仙霞岭上浙闽赣边境诸关,驻廿八都 。太平天国运动也曾波及此处 。
1997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属牛住东户好还是西户好

文章插图
仙霞关隘
上世纪20年代以来,江山的武装斗争更是壮怀激烈 。仙霞岭下,走过了北伐军的队伍,1932年留下了红军纵横江山的足迹,回荡着抗日将士的铿锵誓言,传颂着江山解放和剿匪胜利的捷报 。日本侵华期间,曾攻至仙霞关第二道关口,因山势险要不得不缩回,廿八都免遭日本铁蹄践踏 。粟裕将军高度评价:“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