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院子风水图解 农村风水桥设计图( 二 )


近年来 , 闽浙木拱廊桥颇受建筑界、文物界专家学者的青睐 , 被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 , 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
木拱廊桥不仅是便利往来的交通设施 , 在闽浙地区 , 它还普遍是农村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木拱廊桥因桥上有屋 , 能遮风挡雨 , 又称风雨桥;又因为它通常建在村子的水尾 , 寓含“截流拦财”之意 , 所以也被称为“风水桥” 。
“各地廊桥的廊屋普遍设有凳床等 , 是村民纳凉、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重要活动场所 。每年端午等节日 , 群众都在木拱桥上举行‘走桥’等民俗活动 。”福建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说 。
这使得木拱廊桥具备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 成为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 。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乡土文化 , 被称作中国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 。
“从小到大 , 夏天在桥上乘凉聊天 , 冬天在桥上追逐玩耍 , 每年端午‘走桥’ , 是万安桥旁两村村民共同的记忆 。”长桥镇长新村村民胡伟翔说 , 在当地民间传说中 , 屈原为村民镇住洪水灾害 , 带来风调雨顺 。
2006年 , 包含万安桥在内的“闽东北廊桥”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 , 闽浙两省七县22座“闽浙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似云横百尺 , 横跨东西岸 。”周芬芳说 , 现在 , 木拱廊桥在乡村振兴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 , 它一头连接灿烂的文化传统 , 一头连接当代的繁荣与复兴 。
匠心技艺的活态传承
万安桥起火的那一晚 , 86岁的黄春财一夜未眠 。18岁那年跟着父辈一起修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 后来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给万安桥修修补补的往事他也都记得 。
听到这座自己亲身参与重建 , 祖辈四代人共同守护的桥梁在大火中大部分坍塌损毁的消息 , 老人家痛心不已 。
那个不眠之夜 , 这位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想了一件事——重建万安桥 。

农村院子风水图解 农村风水桥设计图

文章插图
距水面最高的古代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县百祥桥 。(受访者供图)
不幸中的万幸 , 是万安桥已数次做过完整测绘 , 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也在当地得到了传承 。
万安桥所在的屏南县长桥村是黄春财的出生地 , 在长桥黄家这个木拱桥建造世家里 , 祖父黄金书、伯父黄生富和父亲黄象颜都是著名的木拱桥主墨师傅 。从小耳濡目染 , 黄春财15岁就开始随长辈学习技艺 。
“在过去 ,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段 , 讲究‘口传心授 , 家族传承’ 。”苏旭东介绍 , 木拱桥营造技艺包括设计与施工两大部分 。建桥前需根据自然、水文等环境因素设计出单孔、多孔等不同跨度的木拱廊桥 。
1954年 , 屏南万安桥重建西北两拱时 , 黄春财和父亲一起担起主墨重任 , 在施工过程中他把施工图缩小画在纸上 , 完成了他的第一张木拱桥设计图 。
此后 , 黄春财一直致力于修桥、建桥、研究桥 , 并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两个儿子黄闽屏、黄闽辉 , 父子3人在屏南县先后修建了10余座廊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