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大会村风水


壶关县集店乡土河村,位于壶关县城最北端,与平顺县接壤 。村庄背靠清凉山,山势呈东西走向,蜿蜒伸展,植被丰茂,状如卧龙,故又被当地人称为龙山,恰似在村后竖起来一道天然屏障 。土河村的古会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真实往事,为了纪念牺牲的英烈,每年正月初一群众祭奠英烈和二月初五古会纪念英烈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村子,共同探寻古老村落那曾经灿烂的文化,走进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重新审视上党大地太行之巅的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
清凉山下古会纪念英烈
数百年来,在山西、河南一带流传着“上了土河坡,大夫何其多 。专治疑难症,名声显赫赫 。”的顺口溜,在这里所说的土河就是壶关县集店乡土河村,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许多真实的印记已被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些许历史的印记 。一个村落有古城墙,还在四个角建有阁楼负责防御,在上党地区可谓是十分少见了,可见土河村在当年是相当富裕有实力的 。城墙是为了抵御流寇、盗匪的侵扰,土河村的村民们在村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修建了四个阁楼,并用城墙连接,发挥了“一墙四阁保境安民”的功效,由于历经战乱兵祸以及各种变革,东南西三阁已毁,仅有的北阁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现在只能依稀从残存的主体建筑中分辨出这是座三楹阁楼,下建拱券门,可供人车通行 。在清乾隆五十九年时,村中南北对称各修特大井两口,雨季积水,全年享用,百余年来全村人就靠这两口大深井解决饮水困难,直至现在还在使用 。在土河村村北的山岗上,有一座建在两米高青石底座上的戏楼,由于戏楼与岗头遥遥相望,而被称为——岗头舞楼,戏楼坐南面北,面阔三楹,进深六椽,楼内雕梁画栋,甚是壮观,千百年来这里成了土河村先民祈求风调雨顺,答谢神灵护佑,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地方 。
明成化年间,原籍湖南省永宁镇的行医人赵胜途经此地,见当地风水极佳,下决心落户此地,至今已历23代,现在村里70%的村民都是赵氏一门 。明时他们就在村里建起“赵氏宗祠”,清乾隆年间又扩建整修,续写了“赵氏宗谱” 。赵氏一脉的迁入,揭开了土河村人悬壶济世的百年篇章 。迁入土河村的第一代赵氏先祖赵胜精通医术,安居此地后又融汇南北医道理学,设铺开方治病救人,并注重向后辈传授中医学术 。赵氏医家也多是小富殷实之家,更有名者如早期赵义道一族就成了大富之家 。在传承医药文化的同时,他们历代都十分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明清时就请先生,办私塾;民国时期又建学堂,兴教育,先后培养出了科举及第的赐进士赵辅晋,举人赵永泉,还有贡生、监生多人 。村里还曾经出过国子监学生赵育贤、赵万祥、赵万瑞等许多在当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名人士,可谓人才辈出、名噪一时 。
探寻土河古文化,其古代民居建筑群是不得不说的精粹 。古民居作为土河文化载体,融民俗与民智于一体,深深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走进土河村中随处可见的都是“七裹五”“五裹三”的三合院、四合院、穿堂院、斗杆院等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建筑,无论从建筑形态、布局、装饰、结构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明清时代的建筑特征 。大部分古民居建筑以合院出现,一般早期院落至少是一进院,还有沿同一中轴线依次排布的二进院、三进院 。据考证,土河村多时竟多达七进院,可见当时户主人家的门庭显赫与经济富足 。在土河村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要数位于村东头的赵恩红大院,据考证当时整个大院占地3000平方米,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依然完整、华贵、气派 。现在依然保存原貌的院落是当时整个建筑群中的中心部分 。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院落,两边还有东西跨院 。二座宅门沿同中轴线遥相呼应,飞檐、斗拱、匾额、顶柱、兽头构成了古朴而又庄严的宅门 。院内院外随处可见雕工精绝,形象活泼的吉瑞小装饰,福禄寿三仙、风凰戏牡丹、神鹿含仙草等等真可谓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整个合院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百里以内,绝无仅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