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轿子雪山
轿子山,因主峰形状酷似花轿而得名 。轿子山高耸入云的山巅,是距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云雾缭绕间,崖壁上若隐若现的老人头像,就是彝族人的祖先,阿普笃慕 。传说彝族祖先阿普笃慕,躲避洪水就到了这个轿子山地区,彝族人每年都要在轿子山进行祭祖活动 。
2)幸邱山
禄劝还有一座形如“两马朝天”高插云霄的大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唐南诏和宋大理政权时期雄冠三十七部的罗婺部所在地——幸邱山 。幸邱山在距禄劝县城50公里处 。罗婺亦称罗武、罗午、鲁屋、罗舞、罗羽和劳羽等 。禄劝彝文《六祖魂光辉》记述:“阿而为彝族后裔,诧德支系的子孙 。阿而之前的禄劝凤氏祖先已先后在滇池、嵩明、则黑、幸邱山顶繁衍了数十代 。阿而担任罗婺部长前,已是易龙部族酋长,并以幸邱山为罗婺寨,兼并邻近部族之后,竟成为罗婺大酋 。
公元1174年,罗婺大酋阿而被大理国王段氏举为罗婺部长” 。由于罗婺部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幸邱山上已远远适应不了作为统治一个大部的政治中心,于是下山选定交通方便,山川秀丽,二面临水,易于防守的河套平地修筑易笼城,为罗婺大酋居,群酋亦汇集于此 。元二十六年(1289年)立易龙县,易龙城便成为易龙县的政治中心 。明洪武十二年(1394年)载易龙县入禄劝州 。
张纯德教授的《彝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4)中有一篇《洛尼山在哪里》,该文认为禄劝的幸邱山就是彝族记忆里的洛尼白 。其内容大致如下:
【禄劝轿子仙宫 禄劝看风水】民国《禄劝县志地舆》称:“幸邱山,四面陡绝,中平衍为寨,寨旁为玉带峰,峰腰亘白,宛如玉带,有石室光明洁净,古木当门,上有龙泉自树梢落如疏雨,雨滴石磴,孔深寸余 。瀑布飞流,垂绅曳带 。登绝顶,峰峦峻秀,高插云霄,遥望滇池,如在趾下 。”
经过数年考察,张纯德认为禄劝云龙乡境内的幸邱山是笃慕当年避洪水的洛尼白 。因为幸邱山脚居住着的村子称为火期村,即“硬石头脚下的村子”之意,此村属幸邱办事处 。幸邱山位于滇北和川南之间,金沙江以南,在禄劝县北部,距县城60多公里,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2973米,相对当地平原高出923米,山势险峻雄奇,为罗婺发祥地 。唐宋期间,罗婺部首领居山筑寨,成为“群酋会集之所”,明弘治年间,武定军民府土官凤英曾在山顶扎营屯兵,清代杜文秀起义先头部队也曾驻扎过,遗址尚存 。
幸邱山风景秀丽,常有墨客骚人登山赋诗,清代山下住着彝族诗人鲁大宗,写有“听涛轩试帖”、“听涛轩诗抄”提到此山:“三山矗峙多春色,三水横流壮晚涛”,“高插云霄有幸邱,名山胜境好遨游 。神超象外情何逸,画入图中景最幽 。几陈春风刚拂面,一轮红日还当头,拈花把盏题佳句,诗酒能消万古愁 。”倒步前韵云:“旧愁解罢解新愁,携手逍遥到上头 。岭竹吗来秋思爽,风泉泻处道心幽 。攀高似得云梯步,踏顶如将月殿游 。此是神仙真洞府,谁嗤古寨落荒丘 。”说明此山既险难爬,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更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妙” 。
幸邱山下的云龙古城有悠久的历史,说明此山周围有丰厚的历史积淀 。幸邱山下的坝子就是禄劝最早的宋之时易笼古城,即今天的禄劝云龙乡政府所在地,幸邱山下云龙乡辖云龙、以资、金乌、云利、本长、古宜、新山、火期、联合、拥庆11个办事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