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轿子仙宫 禄劝看风水( 四 )


罗婺寨就建在幸邱山上,成为罗婺部的发祥地,因当时战争频繁,居高险要之地,可防御,后逐渐迁到幸邱山下,并向四周发展,罗婺部后裔凤氏全盛时管辖禄劝、武定、寻甸一部分、元谋一部分,甚至更广,檀萃《凤氏本末》称“兼制全滇,有与赛典赤争辉”和“雄冠三十七部”之说 。
过去有学者写文章,提到洛尼白,就说是在会泽,张纯德曾亲自到会泽考察,确有一个乐业区(乡)的地名,但乐业乡是狭长的坝子,两边是不高的土山,没有叫洛尼的山名 。也有人认为是乌蒙雪山,即骄子雪山(敖弄白),此山海拔4400米,山顶终年积雪,“此山奇绝不可峙,郁郁苍苍熟能记,晦明变化神器暗,千古茫茫谁到此?山鬼啾啾木客号,古藤垣索垂猿猱 。”看来古今都并不宜人类居住 。
有点可能性的是东川的罗衣山(落鹰山),据云南民院王老先生考察后给张纯德介绍说,罗衣山是凤氏土司衰落后,凤家有一小儿和一个仆人,逃难沿禄劝逃到东川,有一只老鹰在他们头上飞着引路,到罗衣山就不飞了,他们就住在山下一农户家,后有追兵赶到,老房东将鸡笼罩在凤氏小儿上,躲过一难,后小孩改姓罩(赵),逐渐长大,创业,又成了这一带的土司 。因有老鹰引路,故称为落鹰山,凤家余脉也因鸡笼罩住得救而凤改赵《东川文史资料》也有类似说法 。
2000年春节后为考证洛尼山的确切地点,张纯德专门去了一趟东川,因交通不方便,仅到汤丹矿区山顶上眺望和访问了一些老人 。
东川彝人已经很少,一种可能由于清初雍正五年至八年鄂尔泰在滇东北乌蒙部、芒部、闷畔部等地以“改土归流”为名,实施“灭土归流”的血腥镇压,彝人被杀的杀,跑的跑,所以东川的彝族才这样少,且已没有彝文化的根基 。一种可能本来就很少,除继续挖铜矿,搞青铜器的工匠而外,其它人因自然地理、气候等较差,而迁徙到其它地方去了 。
张纯德的这项研究目前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都把幸邱山称为了洛尼白 。虽然我的观点与张纯德先生不一样,但张先生为了研究洛尼白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是非常难得的 。


3)禄劝与嵩明的渊源
禄劝与嵩明同为昆明市北部区县,嵩明略偏东 。嵩明与寻甸古代是同一个县,寻甸与禄劝接壤 。易谋远的《彝族史要》里说,嵩明彝族与禄劝彝族讲的是同一类彝语:葛濮语 。证明他们祖上可能是同一部落 。

禄劝轿子仙宫 禄劝看风水

文章插图
诺克博迁徙图
《彝族源流》记载:六祖老五的第9代体妥糯娶默祖后裔姑娘,生二子:诺陇邓、诺克博(大哥诺濮于是另一个母亲),相当于中原刘邦、项羽时代,二兄弟一开始居住于升麻大地方(嵩明),势力强大 。诺克博因为弄丢了武祖后裔武举注的铜铃,被武举注敲诈,因为铜铃是二哥诺陇邓借来的 。当时诺陇邓是升麻大地方君长,诺克博是大臣 。诺陇邓很生气,对诺克博不依不饶,诺克博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嵩明、寻甸、小哨 。
武举注带兵围攻诺克博,被诺克博打败 。有此经验,诺克博遂用兵先向禄劝、武定开疆扩土,其后裔建立了罗婺部 。实力增强后向沾益、宣威、威宁发展势力 。后裔攻打武乍,形成强大的乌撒部,清代绝嗣,乌撒被默祖后裔(水西)收管 。武定的“纳罗”传说为虎的后代,“纳罗濮”即黑虎族之意 。据考纳罗属于诺克博的地盘,其后裔自唐代以后有一部分称为“罗婺”,南诏大理国时期曾形成罗婺部(今武定县)、罗部(今禄丰县罗茨)、华竹部(今元谋县)、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后两部在今禄劝县) 。洛尼白就是黑虎山的意思,与罗婺部、罗部有渊源 。这个渊源的连接点就是诺克博(糯且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