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声音


那个除夕之夜,没有美酒,没有爆竹声,没有与亲人在一起的团聚 。有的,只是阵地前沿的零星枪声和不时炸响的地雷轰鸣声……那是我在边防前线度过的第5个除夕 。
第一军情作者:贾永
连续两声沉闷的轰鸣,把我和吴志帆从梦中惊醒 。
就在我们两人抓起枪冲出房间的当儿,睡在一旁的排长曾生拦下了我们:“没事,是地雷!”
这是1985年除夕之夜 。广州军区《战士报》记者吴志帆春节期间来前线采访,由我陪同夜宿法卡山阵地 。
【地雷声音】节日敌情紧,战士们已经撤进了战备坑道 。排长曾生留下来与我们一同睡在半山腰的营房内 。两支冲锋枪就放在我们的床边 。
营房建在后山,山体被切成几近90度,墙壁涂成了绿色,隐蔽度极好 。远远望去,绿色的营房与绿色的山峦浑然一体 。
就在几年前,一场残酷的边境之战,曾经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头 。
法卡山,位于广西边城凭祥以东 。包括5个高地,主峰为3号高地,海拔511.3米 。是中越边境线上的要冲之一 。1980年1月,越军侵占法卡山,凭借有利地形对中国境内开枪开炮,严重扰乱了边民的生产生活 。1981年5月5日凌晨,我所在的广西边防第三师奉命夺取法卡山 。

地雷声音

文章插图
法卡山就在这儿!
那是一场典型的拉钜战 。战斗持续了57个昼夜 。越军先后出动一个连、一个营直到一个加强团的兵力进行反扑,向小小的法卡山倾泻了两万多发炮弹 。直到被我军反复击退才停止了进攻 。

我是在激战之后才初次登上阵地的 。广州军区政治部仿照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一日》,要出版一部《法卡山一日》散文集 。我被派上山采写战斗故事 。曾生就是那次采访中认识的 。当时他还是班长,每天带着全班往山上扛修筑工事用的水泥部件 。浑身都是泥土,与秦俑差不多 。
法卡山主峰阵地上的那一幕,至今也忘不了 。山头上草树全无,弹坑密密麻麻,地上的土就像被犁过了一样 。正在修工事的战士们从泥土中挖出了一个战友,整个人已经血肉模糊,右手还抱着轻机枪 。机枪手叫段玉生,战友们在战后就再没有见到他,甚至还认为他被俘了 。没想到在一米多深的土中找到了他的遗体 。

地雷声音

文章插图
法卡山烈士墓,军阵一样的墓碑 。
那一战,牺牲了150多人,几乎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官兵 。其中,就有我认识不久的一位名叫叶永宁的战友 。

战斗开始之前,我在距离法卡山不到5公里处的一座战备仓库参加师里举办的新闻培训班 。叶永宁所在营驻在仓库的边上,便常来旁听 。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他是广东南雄人,入伍前在家乡的工艺美术厂做工,当兵后被抽到营里的报道组学剪纸 。那时候边防部队营这一级还没有照相机,全靠叶永宁这样一批有些美术底子的战士用画笔记录战地生活 。
战事来得突然 。原本10天的培训班只办了6天 。我在匆忙之中与叶永宁告别,搭上了一辆返回我所在的炮兵阵地的兵车,而他也紧接着随部队开赴了阵地前沿——他那个步兵营与另外一个营,承担主攻任务 。
几天后,传来了叶永宁牺牲的消息 。最初,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他还未满20岁啊 。又过几天,《战士报》上刊出的他的两幅剪纸作品,敲碎了我最后的一丝侥幸——他的名字外面套了粗粗的黑框 。他是在运送炮弹的过程中被越军的弹片击中头部的 。躲过了连续飞来的3发炮弹——第4发,他未能躲过 。那两幅剪纸成了他的绝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