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西麓,平缓起伏着大大小小的丘陵,散落在丘陵之间的是一块块肥腴的小平原,白沙、墨水、虹字等河流,自东向西,弯弯曲曲流入胶州湾 。
仲村,就是坐落于其间的一个村落,村东为典型的丘陵地貌,村西挨着的是著名的城阳小平原 。虹字河发源于村东的驯虎山、凤凰山、驮船山之间,像一条缎带从村前流过 。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承蒙这块福地的庇佑,现今的仲村,人丁兴旺,是一个有着50多个姓氏,1600多户,6000多人的大村,而且物阜民丰,民风淳和,人文昌盛,不但是一个人口大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之村 。

文章插图
钟鼓楼
追思怀远,这都得感谢王氏兄弟二人 。王氏立村,这是仲村人公认的事情,《仲村志》上也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从云南迁徙即墨城南游真观钟鼓楼东立“钟鼓村”,后演变为仲村 。
王氏兄弟二人叫什么名字,无人能知 。访及现今王氏的后人,也只是说先祖是永乐年间从云南乌撒卫大槐树村来的,其它的概莫能详 。这也难怪,600多年前的事了,谁人能知?
那只有让我们穿越600多年的时空,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调整我们的思绪,聚焦600多年前的那一天 。
这一天,王氏兄弟携家带口,随着移民的大军,万里迢迢从云南辗转而来,一路上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长途跋涉的艰辛和满目疮痍的景象,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使得他们的心情越加沉重 。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官府把他们安置在即墨城以南十几里远的游真观里 。游真观是他们临时栖身的地方,王氏兄弟知道庙门外那一大片长满荒草的土地,从今往后就是他们的家了 。按照当时官府的规定,军户里每个男丁分得50亩土地 。他们要和其他迁徙而来的军户一样,一边听从部队的调遣,抵御倭寇,一边开垦种田,繁衍生息 。
游真观始建于唐代 。王氏迁来时,游真观里的道长可在?那祈福的香火可在?那晨鼓暮钟是否还在响起?没有记载,也无人记得 。只有院内那千年的白果树仍然挺立在那里,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
能诉说什么呢?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鼎盛的香火也已经散尽,刚刚经历的战火和祸乱,使得富庶的胶东大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偌大的游真观也是杂草丛生,一片破败 。
兄弟二人伫立在庙门前,四周打量 。只见前面不远处,有一座青翠的山丘,虽然不高却是白云缭绕,东面群山环绕间一条小河蜿蜒自门前向西流去 。见这山水美景,王氏兄弟一扫多日心中的阴霾,立马喜欢上这个地方了 。
可他们的心里还在牵挂远在万里的故乡,他们向着西南方向眺望着,一幕幕的图景萦绕心头 。那可是他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啊!
他们的老家真的是云南吗?元明时期,云南乃荒蛮之地,本就人烟稀少,怎会再向外移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明初的历史 。明初中原已经统一,占据西南边陲云南的元宗室梁王还在与明朝对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征调征南大军30万,兵分两路,从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向云南挺进 。洪武十五年正月,明军占领昆明后,梁王自杀身亡,滇中大震,各州县官吏皆向明军投降 。不久,云南全境基本平定 。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留沐英率九万大军留镇云南,这是明初第一批徙驻云南的军户 。
征南大军班师后,虽有沐英及9万将士留镇云南 。然而却遭遇重重困难 。首先是各民族的叛乱此起彼伏,迫使沐英连年疲于奔命,边患不息 。其次,由于“兵多民少,粮饷不给”,也严重困扰着留守大军 。对此明政府再次调整对云南的镇戍方略:“征兵入助,以图边疆稳定,云南奠安 。”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自洪武二十年八月至二十一年六月,明王朝连续11次大规模调军往云南屯田,除其中4次没有确切人数外,其余7次累计为206560人 。至洪武二十一年,征调入云南的军人当有30余万人 。这30余万人,分别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不少人在当地娶妻,女方多为苗、彝二族,第二代也已长成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成为地地道道的军户,在那里屯田戍边,娶妻生子,已经习惯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他们把云南边陲当做自己的故乡,打算世世代代就这样生活下去 。王氏兄弟,可能就属于这30万军人之列 。
- 玄关图片高清图片 风水玄关图片欣赏图
- 为什么风水宝地等有缘人 走运的时候找风水宝地好吗
- 隔壁地势压半个屋风水
- 上等风水宝地 金钗镇图片
- 上海墓地价格排名大全 上海风水好的公墓价目表图片
- 面朝大海的房子图片 面朝大海的房子风水好吗
- 景德镇摆盘图片
- 千户苗寨图片 千户苗寨风水画图片
- 东面高楼风水
- 额头脂溢性皮炎 风水上额头正中有皮炎可以祛掉吗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