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三屯武沟上院风水图


近日,我们从汝阳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大山深处的三屯镇武沟村,前半程还算好走,后半程车行驶在一条不足4米宽的通村水泥路上,上下颠簸,走到尽头才算进了村 。20多公里路,走了1个多小时 。
来自市质监局的干部吴刚,就在这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这也是他第二次下乡驻村 。
重党建,把“指挥部”建起来
“产业谈不上,人均半亩地看天吃饭,寻一块平地都难;交通谈不上,13个村民组,将近一半还没有通水泥路;富裕更谈不上,106户贫困户占了全村总户数的近1/3 。”去年10月,吴刚一进村,心就凉了半截儿 。
来到村委会,入眼的是几间破房子,透风漏雨 。与干部们几句寒暄,吴刚就知道大家各忙其事,没在村里多花心思……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
“一定要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否则就甭想发展 。”吴刚之前当过驻村干部,思路清、有经验 。
这些年,除了一个整村推进项目,武沟村几乎没有搞过建设,就连早前实施的村村通工程,至今还欠一屁股外债 。
在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小学安顿下来后,吴刚开始走家串户,每次,他都会带上一两名村干部 。经过半个月爬坡下沟的走访,下派干部在村干部眼中“走读”“镀金”的形象改变了 。“吴书记都吃得了苦,咱们还有啥理由不下点儿劲 。”村党支部书记郭印说 。
村干部的思想变化,让吴刚看到了希望 。很快,市质监局筹资翻修了村委会办公室,自此,每周一党支部的例会,成了这个小院雷打不动的活动 。吴刚还建立了党支部微信群,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现在,除了部分上了年纪的老党员,大家都学会了上微信 。”郭印笑着说 。
上项目,让“钱袋子”鼓起来
【汝阳县三屯武沟上院风水图】自从盘古成北坡,没有道路开先河;一朝劈开峻山路,通衢大道耀山河 。8月16日,村委会通向北坡四组的水泥路打通了 。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郭印用朴实的嗓音,把这首想了一宿的打油诗,献给为村里带来希望的吴书记,也献给渴望富裕的乡亲们 。
记者到这儿采访时,路口燃放鞭炮留下的一地红屑依然醒目 。而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连通二组、三组的大桥主体工程也已完工 。
“路通万事兴 。”吴刚说,要真正脱贫,还要在产业上做文章 。
武沟村土地瘠薄,旱季口粮难保 。今年,吴刚与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全村815亩小麦购买了农业保险,并且争取到土壤改良项目,解决灌溉问题 。不仅如此,市质监局还捐资3万多元,支持武沟村发展血参等中药材种植 。目前,13个村民组种植血参702亩,带动93户贫困家庭参与其中,每年每亩可有2000元的收益 。
山区的老百姓有发展养殖业的传统 。市质监局除扶持群众发展牛、羊、土鸡养殖外,还筹资10多万元,启动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建设土鸡养殖基地,作为村办企业滚动发展 。
“发展劲头起来了,挡也挡不住!”村委会主任赵建立说,村里的山坡也有望变成风力发电站 。目前,一家风电集团在林坡上建造了风速风量测量站,一旦数据达标、项目落地,武沟村将获益匪浅 。
搞帮扶,使“心窝子”暖起来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吴刚与老百姓的心越走越近,谁家有闹心事,会找他倾诉,谁家做了好吃的,不忘端给他尝尝,群众看到他,大老远都会同他打招呼 。
前不久,村民张光不得不去城里打工 。一家人要吃饭,娃要上学,光靠种地实在入不敷出,可他放心不下患有精神病的母亲 。张光的难处,吴刚了解 。他通过河科大第五附属医院的驻村干部牵线,为张光的母亲申请到免费治疗的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