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沃土涵育科技创新之花( 二 )


制度引擎让交叉脉搏更强劲
近日 , 西安交大前沿院教授何刚有了一个“新身份”——能动学院何雅玲院士团队的“双聘教师”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双聘是为了更好地交叉 , 学校将在跨学科科研合作、招收和培养学科交叉研究生、多学科成果认定、绩效考核奖励等方面给予受聘教师支持 , 促进双方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融合 。
“无论选择怎样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 , 选择何种跨学科组织模式 , 都需要与之相应的跨学科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 ”别朝红说 。
为激发学科交叉的内生动力 , 2018年 , 学校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 , 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 统筹推进学科交叉工作 。 同时 , 进一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 积极推进教师校内双聘 , 力争从人事制度上保证跨学科研究中教师资源的分配、流动和协同机制 。
前沿院首批双聘教师共有18位 , 双聘至电气学院、能动学院、材料学院、化学学院、一附院、二附院和口腔医院等7个学院 , 为校内学院间教师双聘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 。
学校为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党建优势 , 以干部互兼破学科交叉之困 , 启动副职干部到教学科研单位交叉兼职工作 , 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出发 , 探索一条破解学科交叉困境的西安交大路径 。 互兼干部作为班子成员参加交叉学院的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等 , 全过程深度参与交叉学院的决策及运行 。 同时 , 现有教师依据个人研究兴趣点开展合作的随机模式得到改变 , 推动教师参与跨学科学术活动 , 打破“信息屏障” , 推进共建共融 。
用好评价考核这根“指挥棒” , 是学校推进学科交叉的又一重磅动作 。 学校《鼓励学科交叉 进行多学科成果认定的举措》的出台 , 打破了过去仅认可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学术贡献的传统做法 , 承认团队其他完成人的学术贡献 , 以促进学科交叉、团队合作 , 促进产出大成果 。 此外 , 学校还出台了《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 , 形成“保证重点、支持交叉、鼓励融合、促进共享”的政策支撑体系 。
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硬机制”的保障 , 也需要“软环境”的支撑 。 学校主办“科技·人文·社会”新时代重大问题跨学科合作与交融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 , 搭建跨学科互动交流平台 , 并利用各种途径展示校内外、国内外交叉研究成果 , 创造交流合作可能 。
产教融合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门课可以领略到量子科学、3D打印、能源、系统工程等不同领域大师的风采 , 让人眼界大开”“这门课程面向未来 , 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 启发我们要成为复合型人才”……近日 , 学校“领军学者讲通识”跨学科综合性通识课结课 , 该课程获得了90%以上的学生满意度 , 线上场均观看人数达5000人以上 , 彰显了学校学科交叉的无穷魅力 。
“跨界”人才的培养要有完善的学科交叉育人体系作支撑 。 为此 ,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和共享课程建设 , 打造了“领军学者讲通识”“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等通识核心课程 , 通过跨学院、跨学科教师团队的授课模式创新、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创新等 , 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和创新意识 。 同时 , 学校设立博士生交叉培养项目 , 大力推进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培养;做好本科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菁英班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的本科生推免遴选工作等 , 探索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模式 。
近期 ,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柯伟有些忙碌 , 他参与的“基于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技术的真空度检测方法研究”项目马上要进入最后的装置样机总装调试阶段 。 这是学校荣命哲教授团队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项目 , 主要破解高压、特高压输电等级电网中真空断路器的真空度在线检测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