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设备替代进口 , 成本至少降低五分之一 。 ”不久前 , 国内首款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研发成功并运用于临床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祖贻激动不已 。 这台由西安交大研发的国产ECMO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 , 实现了国产重大医疗器械自主化研制的重大突破 , 成功破解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卡脖子”难题 。 这项成果由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机械学院以及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 。
重大突破的背后是学校学科交叉形成的合力 。 近年来 , 学校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 , 培育学科交叉沃土 , 全方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 在不同思想与灵感的碰撞下 , 学校不断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和进展 , 走出了一条独具西安交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
组织模式创新让融合更顺畅
拟南芥作为一种模式生物 , 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进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中 , 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 。
20多年来 , 在国际植物研究领域 , 拟南芥参考基因组的标准一直由欧美国家定义 。 不久前 , 西安交大信息与生物医学交叉团队一举打破了这项垄断 。 团队首席科学家叶凯自豪地介绍 , 团队成功发现的高质量拟南芥基因组Col-XJTU , 创造了拟南芥基因组质量全球最高标准 。
该团队隶属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 , 是学校首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 , 于2016年3月成立 。 工作室汇聚了大数据挖掘、算法设计、细胞工程、基因组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团队 , 因学科交叉雨露的滋养而不断萌生创新之花 。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 , 是学校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破学术壁垒、促进学科交叉的重要举措 。 工作室独立于传统院系 , 由具备跨学科研究背景的学者组织团队 ,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独立运行 , 拥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 为学科交叉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学科交叉的推进工作涉及学科规划布局、科研组织模式和成果认定、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人才引进与考核激励等各个方面 , 也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和协同工作机制作为保障 。 只有大刀阔斧地改革 , 才能打破这些障碍 。 ”副校长别朝红对此感受深刻 。
这已不是学校第一次大胆尝试 。 早在2010年 , 学校就开始了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 这一年 , 学校成立了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沿院”) 。 前沿院是一个覆盖6个一级学科、融汇多种学科优势的研究院 ,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可以在这里充分探讨各自的研究课题 , 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方法 , 产出引领科学前沿动向的研究成果 。
目前 , 前沿院已搭建起价值一亿多元、校内规模最大的理科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 汇聚了一批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领军教授和青年人才 , 成为学校交叉学科研究开展的重要阵地 。
此外 , 学校还试点学部制改革 , 成立电子与信息学部 , 将电子科学与工程、微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整合在一起 。 学部制改革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自主、自由的土壤 , 并以大平台大项目为牵引 , 通过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设立新兴与交叉学科专项和大项目培育专项等举措 , 聚集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 。
目前 , 学校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已投入使用 , 启动新兴与交叉学科专项20余项 , 执行大项目培育专项60余项 , 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重大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