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 , 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方面 , 积极探索科教融合模式 , 助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设 , 采取双聘模式集聚在蓉20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 , 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孵化 。 ”他表示 。
创新“乘数”效应 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园区投入使用将起到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 。 ”王嘉图表示 , 以中科院成都分院为龙头 , 能够聚集相关研究团队和企业 , 聚集一批科技创新力量 , 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 。 中科院成都分院系统研究单位涉及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态等多个领域 , 可以辐射周边创新型企业 , 向入驻相关企业开放研究成果 , 形成它们的研究支撑 。
在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的附近 , 不仅有清华、北航等高校“朋友圈” , 也有独角兽岛及一批明星科技企业 , 如何产生创新“乘数”效应 , 一系列谋划已经产生 。
“比如 , 分院与成都超算中心为邻 , 周边聚集了一批科技型企业 , 我们正在探讨建超算中心+中科院数据中心 , 对中科院大科学装置产生的原始数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收集的信息等进行研究 。 ”
同时 , 计划和周边研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 依托园区内的各个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 以及清华、北航等学校的科研团队 , 聚集万余名科创人才 , 为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保障 。
入驻西部(成都)科学城 , 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 , 一个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 正在成都孕育 。
揭秘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标本馆
近12万号标本
如何“搬家”?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标本馆也将入驻科学城 。 近12万号标本如何“搬家”?即将搬入科学城的新馆有哪些变化?近日 , 采访人员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长、研究员李家堂 。
从2010年至今 , 李家堂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度过了十余年的时间 , 也见证了标本馆发生的系列变化 。 “从标本量来说 , 每一年都会增加 , 10余年来更是补足了薄弱地区的标本 , 比如墨脱地区 。 ”目前 , 馆藏标本已达到近12万号 , 包括总物种数近900种 , 其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各400余种 , 占我国已知两栖爬行类物种数量80%以上 。
目前 , 标本馆新馆已经完成建设 , 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 计划今年6月对外试运行开放 。
“首先 , 要对这些标本进行清点确认 , 进一步摸清馆藏信息 , 为新馆搬迁做准备 。 ”李家堂介绍 , 数量多、种类杂 , 标本的清点工作必须细致严谨 , 在包装及转运的过程中更要确保万无一失 。
搬运标本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 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 比如体量较大的标本 , 需要先进行拆解再包装 。 这些完成以后 , 将其装入大箱子并搬运到新馆 , 抵达新馆以后再进行拆封和重新上架 。
“搬入科学城的新馆面积增加 , 我们将运用信息化方式 , 同时增加组织库 , 使标本收藏更加规范化 。 ”李家堂介绍 , 同时计划在科普馆增加触摸屏等设备 , 增强科普的互动性 , 让科普更生动 。 “我们还计划建立馆史陈列馆 , 加强大家对标本馆的认识 。 ”
故事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
做泥石流实验的泥
是从现场背回来的
随着中科院成都分院整体搬迁至四川天府新区 ,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一批老旧仪器将不再投入使用 , 山地所退休专家陈顺理也和采访人员讲起了实验室的故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