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万余名科创人才 打造国家创新策源地

2021年底 , 位于兴隆湖畔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 目前 , 中科院成都分院机关、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已经完成在成都科学城的正式入驻 。 正如地名“集萃路”寓意的那样 , 这里将群英荟萃、聚集万余名科创人才 。
作为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12个区域性科研基地之一 , 中科院成都分院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如何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如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新园区 , 采访了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王嘉图 。
【聚集万余名科创人才 打造国家创新策源地】1958年成立至今 科教资源给城市打下创新底色
在一环路南二段 , 一片热闹之中 , 中科院成都分院屹立其中 。 1958年3月 , 中科院成都分院前身——中科院四川分院成立 。
“先有分院 , 后有研究所 。 1958年成立的时候 , 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围绕西南地区特色领域成立研究所 。 ”王嘉图介绍 , 比如 , 围绕天然气开发利用 , 成立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前身) 。
“1962年 , 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成立 , 统管西南地区院属科研单位 , 中心一直在成都 。 ”王嘉图说道 , 1978年 , 中科院成都分院华西坝园区正式成立 。
经过多年的发展 , 中科院成都分院现有32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5个野外科学观测(监测)台站 。 这些科教资源 , 给这座城打下创新底色 。
据不完全统计 , 近年来中科院成都分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8项 , 发表论文约1.2万篇 , 出版专著156部 , 获授权专利约2000项 。 在地形地貌相机、激光雷达、量子卫星地面望远镜研制 , 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 , 薯类原料高效乙醇技术转化 , 人脸识别 , 石墨烯关键技术与制备 , 草甘膦催化剂自主开发等方面代表着国家水平 。
四大方面发力 构建起原始创新策源地
“华西坝园区占地320亩 , 其中工作区110亩 , 发展空间受限 。 ”王嘉图介绍 , 2016年10月 , 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破土动工 。 2018年5月 ,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成都市与成都分院签署协议共建国科大成都学院 。 2017年9月 , 光电所新园区正式动工 。 2021年底 , 占地3700亩、建设用地1800亩、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成都分院新园区蔚然呈现 。
“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成渝发展 , 分院将从国家实验室筹建、大科学装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高地打造四方面发力 , 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一手抓地方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 构建起原始创新策源地 。 ”王嘉图说道 。
在建设国家实验室方面 , 将对标国家实验室 , 依托光电所建设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 , 成为中国武汉以西唯一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创新平台;依托光电所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 筹建“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 。 王嘉图透露 , “目前 , 正按照‘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科大成都学院’的方式打造天府实验室核心区 , 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开好局、起好步 。 ”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 成都分院重点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高能物理所等中科院机构在成都布局研发单元或成果转化基地 。 ”王嘉图介绍 , 目前正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与成都市共同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 拟通过股权投资纽带推动中科院一大批优质项目尽快在成都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