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山地所成立的时候我们做泥石流实验都没有大型实验厅 , 只有在野外观测站进行观察 , 大部分科学实验都在户外进行 。 ”陈顺理说 。 绘制地图、描摹等高线、做机械设计……谈起这些年的工作 , 陈顺理笑称自己是个“打杂的” , 在这样一人分饰多角的艰难情况下 , 科学实验也从未停下 。
为深入了解泥石流灾害 , 加强减灾救灾工作 , 陈顺理在1988年动身去了云南东川蒋家沟的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 等他从东川站回到成都时 ,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泥石流模拟实验室就开始建设了 , 他又做起了“监工” , 看着各项设备仪器将实验室填充完备 。
场地准备就绪 , 泥石流的“泥”从哪里来?“这可不是工地上用的混凝土 , 是从泥石流现场运回来的原土 。 ”陈顺理介绍说 , 为了让实验更接近真实现场 , 采集的数据更精准 , 实验中所用的泥石流大部分都是从泥石流现场运过来的 。
一般来说 , 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山区 , 受到交通因素限制 , 运送过程往往大费周章 。 “有些地方山路不通 , 不得不雇用当地人把原土背出来 。 ”陈顺理告诉采访人员 。
链接
中科院成都分院
与党报的情缘
从组织“科考队”之旅到“蓉城科普游”再到“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几十年来 , 本报牵手中科院成都分院 , 共同开启传递科学精神、为城市创新发展筑基之旅 。
2002年 本报组织“科考队”之旅 , 让小旗手“零距离”接触生物学专家 。
2011年 本报策划组织“我与科普基地——成都的科技童年”大型主题活动 , “蓉城科普游”首班车同期启程 , 小科技迷们来到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开始了本次活动的科普之旅 。
2020年 本报策划组织的“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 , 第一站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 , 小科技迷们用科学之眼 , 打开迈向未来的科学之门 , 感受未来公园城市的创新生活 。
本报采访人员
宋妍妍 李菲菲
摄影 李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