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 , 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顺利将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 。
文章图片
“混动火箭”“智能诊断”“无人值守”等一系列技术突破成功助力了长六改首飞 , 同时火箭技术流程、管理流程的创新也为长六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六改运载火箭总指挥洪刚带对此进行解读 。
问:长六改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有哪些技术流程或者管理流程的创新?
洪刚:长六改运载火箭作为中国新一代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 在整个方案立项、设计、生产、总装测试到最后的发射过程中 , 始终将科研生产模式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贯穿其中 。 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创新优化的流程项目多达20余项 , 包括以“无人值守”为代表的发射场测发流程优化 , 以基于全三维模型实现设计、制造、生产于一体的数字化创新以及单机的产品化选型提升成本管控能力等 。
问:在流程创新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
洪刚:首先 , 在流程优化方面 , 最直观的应该算是“无人值守”技术的应用了 。 通过“无人值守” , 长六改运载火箭实现了射前4小时全体工作人员从发射塔架撤离 , 相比常规的运载火箭发射流程提前了近3.5小时 。 为此我们全面梳理电气、动力及箭地操作各方面的射前工作流程 , 提出了配合流程优化的一级加注连接器自动对接和脱落、二级加注连接器和整流罩空调送风连接器起飞零秒脱落、取消二级供气连接器等多项创新技术 , 最终实现了长六改火箭的“无人值守” 。 这充分保障了最后一批撤离塔架的前方试验队员的安全 , 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也标志着我们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智能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
文章图片
在成本管控方面 , 我想举一个单机产品化的例子 。 长六改运载火箭全箭产品化率高达90%以上 , 这个数据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中是位居前列的 。 以动力系统为例 , 长六改火箭共配置了26种75件阀门产品 , 而为型号新研的阀门附件只有130升气瓶和蓄压器两种 , 这得益于八院多年来持续推进产品化工作 。 我们针对长六改研制周期短、进度紧的特点 , 根据系统设计指标选配适用的单机 , 并进行了一系列验证试验 , 在确保进度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成本 , 充分提升了型号产品的固有可靠性 。 我们做了很多成本管控的工作 , 比如火箭贮箱超大超薄整体箱底成形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制造效率 。
在数字化方面 , 长六改运载火箭是八院第一个实现火箭全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制造的型号 。 我们完全取消了以往型号在研制过程中绘制的二维纸质图纸 , 在生产制造车间配置了高性能终端 , 总装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车间随时调用模型进行查看 , 设计正确性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
【长六改总指挥揭秘:火箭研制如何实现“从有到无”新蜕变】同时 , 在数字化演练方面 , 对诸如固体助推器吊装起竖与发射场接口对接等复杂工作流程 , 提前开展全三维数字化推演;对发射场关键、复杂操作项目 , 采用平板电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现场记录确认 , 极大提高了发射场的工作效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