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 , 龙门派第五代分张静定和沈静圆两支传播 。 张静定 , 号无我子 , 浙江余杭人 , 受教后 , 还隐天台 , 于嘉靖元年(1522)以教传赵真嵩 。 第六代律师赵真嵩 , 号复阳子 , 山东琅琊人 , 于天台受教后 , 隐王屋山 , 后传法与第七代律师王常月 , 于崇祯元年(1628)逝世 。 
 
另一第五代宗师沈静圆 , 号顿空氏 , 江苏句容人 , 正统十四年(1449)受教 , 隐浙江金盖山 , 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卫真定 , 后无人见之者 。 第六代宗师卫真定 , 号平阳子 , 浙江嘉兴人 , 受教后 , 云游各地 , 至于蜀 , 传法与第七代宗师沈常敬 , 传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 , 住世二百有五岁 。 
 
以上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 , 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 , 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 , 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 。 据此 , 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 。 在那个时期中 , 徒众甚少 , 还未形成独立道派 。 如第四代律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 , 其传记曰:“是时玄门零落 , 有志之士 , 皆全身避咎 。 师隐青城 , 不履尘世五十余年 , 面壁内观 , 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 , 弟子数人 , 皆不以阐教为事 , 律门几致湮没 。 ”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1459)至金盖山 , 挂单于书隐楼 , 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 , 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 , 而“有终焉志”③其后 , 终明之世 , 不见起色 。 
 
明至清初 , 形势有所变化 。 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 , 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 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 , 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 。 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 , 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 , 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 , 不愿事清 , 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佛道 , 为道教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 。 在上述情况下 , 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 , 挂单于灵佑宫 , 不久移住白云观 , 在那里传戒收徒 , 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 , 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 
 
王常月 , 号昆阳子 , 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 。 两遇赵真嵩传道 , 居华山多年 。 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 。 “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 , 主讲白云观 , 赐紫衣凡三次 , 登坛说戒 , 度弟子千余人 , 道风大振” 。 ④康熙年间 , 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 , 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 。 二十余年间 , 度弟子甚众 , 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 。 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 。 
 
王常月死后 , 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 , 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 。 如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 , 门下有孙碧阳 。 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 , 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 。 金筑老人盛律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 , 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 。 黄赤阳(派名守圆) , 住持杭州大德观 , 下传周明阳 , 启杭州金鼓洞支派 。 吕云隐(派名守璞) , 启苏州冠山支派 , 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 , 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徐鹤岭、潘无尽等 , 十分兴盛 。 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 , 钱函阳又启无锡长春宫支派 。 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 , 或云游四方传道 , 或隐居一地修炼 。 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 , 住持京师白云观 。 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持 。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 , 门庭亦盛 。 沈常敬门下有孙玉阳、黄赤阳 , 黄赤阳又从王常月受戒 , 合王、沈二系传承于一 。 孙玉阳住持茅山乾元观、下传阎晓峰、周明阳(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 。 周明阳又从黄赤阳受戒 , 开杭州栖霞岭金鼓洞支派 , 一时影响颇大 , 从学者千余人 。 其中高东篱(1621~1768)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桐柏观 , 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 , 门庭最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