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龙门派传衍繁盛之区 , 集中于江、浙一带 , 是为龙门派传播的中心 。 除此之外 , 在全国各地 , 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 , 皆有龙门派的传播 。 如东北辽阳道士郭守贞(?~1673) , 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余年 , 为关东全真道始祖 。 康熙初 , 盛京将军乌库伦迎请至盛京 , 尊为师长 , 建三教堂以居之 , 后扩建 , 改名太清宫 , 即今沈阳太清宫 。 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 , 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 , 该宫就传戒四次 , 受戒者每次递增 , 前后凡数百人 。 
 
后有陈清觉(1606~1705) , 道号寒松 , 又号烟霞 , 湖北武昌人 。 辞官去武当山太子坡 , 礼龙门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为师 。 康熙八年(1669) , 入川至青城山 , 后去成都青羊宫 。 康熙三十四年(1695) , 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见而异之 , 捐银命建二仙庵 , 请其住持 。 后又得康熙帝召见 , 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号碧洞真人 。 从此开龙门派碧洞宗支派 。 二仙庵成为龙门派著名丛林 。 从清初传至现在已历二十四代 , 成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 。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 , 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 , 于康熙间入广东罗浮山 。 任冲虚观住持 。 其徒柯阳桂(1619~1671) , 度弟子百余人 。 清末 , 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 , 派名教友 , 住持罗浮山酥醪观 。 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 , 收集全真道史料颇富 , 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资料 。 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 , 询其派 , 又皆全真也 。 ” 
 
在西北地区 , 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1734~1821) , 号悟元子 , 山西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人 。 出家后 , 云游晋、陕、川、甘一带 , 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 , 隐甘肃榆中县栖云山修炼 , 并著书立说 , 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 , 流传颇广 , 成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 
 
在云南 , 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 。 据《金盖心灯》所述 , 该派祖师鸡足道者 , 自云月支国人 , 名野怛婆阇 , 自印度来华 , 居鸡足山修炼 。 顺治十六年(1659) , 赴京师谒王常月 , 受其戒法 , 赠名黄守中 , 为龙门第八代 。 该派以鸡足山为活动中心 , 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 。 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 
 
此外 , 湖北武昌长春观 , 在清末 , “著屋千间 , 道友万数” , ⑤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 。 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 , 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 , 于光绪十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 , 开霍山派 。 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1632~1692) , 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 , 兼传净明道 , 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 
 
综上可见 , 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 , 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 , 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 。 发展中心在江、浙 , 遍及全国许多省区 。 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 。 其间支派繁衍 , 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 。 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 , 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 。 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 , 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 , 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 , 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 , 为其中的佼佼者 。 他们所著的内丹书 , 较其前辈 , 有承袭 , 也有发展 , 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 , 更浅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