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有这样一个相像的对手 , 或许是一件幸事 , 因为没有什么比照镜子更能看清自己的模样 。 但二者骨子里不同的基因特质 , 又决定了他们在“出淘”的过程中 , 走上了两条迥异的道路 。 
 

文章插图
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世界里 , 美丽说和蘑菇街无疑是一对独特的存在 , 他们曾经极轻:不直接向用户售卖物品、不自建物流、不负责供应链 , 只通过引导用户成交收取店家佣金 , 以这种模式游弋生存;他们又极像:定位年轻女性玩时尚、玩圈子的社区电商 , 淘宝蛋糕上两个最大的分食者 , 整齐的姿态 , 相似的脸 , 甚至想的东西都有许多重合之处 , 既完全竞争 , 又相互模仿;他们现在又必须往重的方向走:2013年8月那一场来自淘宝对导购平台的严厉封杀 , 将二者几乎逼到绝境 , 垂直电商是他们的新路 。
曾经很美好 , 淘宝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 , 每天有超过6000万固定访客 , 每天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 , 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 。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生态里 , 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 , 都可以活得很滋润 。
现在很自我 , 两个曾经互为镜像的竞争对手 , 没了这样庞大的生态依靠 , 终于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 , 把对彼此的注意力转回到自己身上 , 开始基于自身DNA的转型实践 。
基因回溯:媒体玩法VS社区营造
2009年 , 徐易容创建了美丽说 , 把2005年创办的RSS在线阅读订阅站点抓虾网卖给了豆瓣 。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创业方向 , 一个关注女性消费市场 , 一个是阅读器 。
2010年 , 陈琪创办了蘑菇街 , 跳出淘宝变成淘宝客中的一员 。 他之前还做过一个项目卷豆网 , 是一个为社区电子商务站长服务的链接工具 。 做蘑菇街 , 对陈琪来说是一个技能深造的过程 。
他们都发现了女性时尚消费这个富矿 。 早期的美丽说和蘑菇街不管是定位、功能、客群等都极其相似 , 都是用以淘宝为主的购物分享与导购方式吸引客户 , 盈利模式都是以淘宝佣金和商家广告为主 , UI设计也是颇为相似 , 同样粉红色的主视觉充满女性气息 , 又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改版为瀑布流界面展示 。
尽管有很多相似性之处 , 但美丽说与蘑菇街从基因里的不同 , 还是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 。
美丽说身处时尚资讯与媒体资源丰富的北京 , 而其成员 , 除了技术团队之外也大多来自媒体和时尚领域 , 所以从开始就携带了一定的媒体属性 , 也更懂得媒体的玩法 。
围绕着社会化媒体这个核心 , 美丽说一方面利用北京时尚圈的优势 , 把住权威信息的输出口 , 在网站中开辟“翻杂志”栏目 , 与时尚杂志合作 , 奠定网站的调性;一方面又推出了“达人”、“挑衣服”、“口碑好店”等栏目 , 利用爱晒、爱分享的活跃用户 , 生产UGC信息 , 将她们打造成搭配红人 , 以此引领社区内的意见导向 。
美丽说将社区的用户分为三层 , 最顶层是有观点的意见领袖 , 大约占5% , 主要是靠社区的激励体系吸引她们;第二层是乐于分享的活跃用户 , 大约占20% , 主要是靠产品、功能的层面吸引她们;剩下多数底层用户是围观群众 。 与蘑菇街相比 , 美丽说更注重的是组织生产优质的内容 , 以此来吸引用户 , 同时也吸引广告主 。
而有着淘宝工作背景的陈琪则更懂电子商务以及零售 , 更懂得怎么去和用户沟通 , 明白怎么去做消费者的运营和互动 , 因此在营造社区氛围上更甚一筹 。
一般来说网站根据每个用户的浏览历史等给出个性化的推送 , 来推演他未来需要什么 , 可能会喜欢什么 。 对这一切 , 蘑菇街有着一套自己的算法 , 陈琪曾举例说 , 当蘑菇街发现A用户和B用户是相似的 , 那么就会认为B用户接下来喜欢的东西A用户也会喜欢 , 更多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上去考量这件事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