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采访人员 孙冰) 8月23日 , 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 , 港交所股票代号:9618)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 。
财报显示 , 2021年第二季度 , 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538亿元人民币(约393亿美元) , 同比增长26.2%;经营利润为3亿元人民币(约4660万美元) , 同比去年同期的50亿元人民币下降了94% 。

文章插图
对于利润大幅降低 , 京东在财报中表示 , 公司保持低利润率运营 , 主要是因为对扩大就业规模、员工薪酬福利、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 , 以及让利供应商和消费者 。
资本市场对于这份盈利数据并不亮眼的财报 , 倒是给予了正向的反馈 。
8月24日 , 京东(09618.HK)在港股高开 , 截止收盘股价收于280港元 , 涨幅一度超过14.94% 。 而京东物流(02618.HK)则大涨了7.21% , 收于26.75港元 。 京东系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京东健康(06618.HK)也大涨了14.5% , 收于73.45港元 。
而8月24日 , 京东(JD.NASDAQ)在美股收盘涨幅也超过了14.44% , 收于75.22美元 , 总市值超过1167亿美元 。
京东为何要重回“投入期”?广种薄收的京东图的是什么?
京东投入猛增 ,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京东在财报中透露 , 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 , 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00亿元 。
持续的技术投入有效地提升了京东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 财报显示 , 今年第二季度 , 在自营商品达到900万SKU的基础上 , 京东将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 , 履约费用率降至5.8% , 不仅再创历史最优水平 , 也领先于全球同行业 。
而全球领先的运营效率背后 , 是京东通过智能运营、仓网优化、全渠道履约、C2M反向定制等智能决策技术持续提升智能供应链能力 。
物流基础设施也是京东重金投入的方向 。 2019年8月 , 京东物流对外发布“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 , 重点针对低线城市城区、县城及周边乡镇 , 准备对偏远地区的订单实现24小时配送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超过1200个仓库 , 仓储总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 , 服务触达全国超55万个行政村 。 比如 , 今年6月初 , 京东在西藏的首个大型智能物流仓正式启用 , 曾经的“不包邮区”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上午下单、下午收货” 。
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 , 京东也业务也延伸至更大的市场范围和更多的场景当中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32亿 , 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5亿 , 单季新增3200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量 。 这其中 , 超过70%的活跃用户所购买的商品被送达三至六线城市 。
活跃用户增长持续创历史记录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京东近年来持续对三至六线城市深耕基础设施建设 , 提升了对下沉市场用户群体的商品和服务的触达 , 让广阔的下沉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能得以释放 。
另外一大投入方向是人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员工数近40万人(上市公司部分除兼职人员以及实习生外超过32万名员工 , 位居民营企业前列) , 较去年同期新增了近12万人 , 京东无疑成为国内民营企业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