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望远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的美好寓意( 二 )





在民间观念中, 九月重阳节, 因其与“久”谐音, 蕴含着长寿、健康、长寿的含义 。 1989年, 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因此, 重阳节增加了新的含义 。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也叫“老人节” 。 因为在《易经》年间, “六”被定义为阴数, “九”被定义为阳数, 在9月9日, 太阳和月亮与阳结合, 并且两个或九个相位都很重, 所以它被称为重阳, 也称为重九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 。 到了唐代,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此后历代王朝纷纷效仿 。 “重阳节”之名, 记载于三国时期 。 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说:“年按月走, 转眼又回到九月九日 。 是九阳之数, 日月应同 。 它很受欢迎, 而且被认为适合很长时间, 所以是时候享受一顿盛宴了 。 ”



首先, 重阳节有爬山的习俗 。 九月, 天空晴朗 。 在这个季节, 远道爬山可以达到放松、健身、祛病的目的 。 吃重阳糕的习俗与爬山有关 。 和饼作为节日食品, 原本是为了庆祝秋粮丰收, 享受品尝新食物 。 后来, 人们有了爬上去吃蛋糕, 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吉祥寓意 。

oad/2021/11/20211118011107163716906734850.jpg' alt='重阳节的美好寓意'>

重阳节代表性意义是什么重阳节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 。 九九话重阳 。 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重阳节更被赋予了敬老涵义, 成为约定俗成的敬老节, 传承着孝敬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1988年, 国家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十年前重阳节还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 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 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 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 。 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 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 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

农历九月, 不仅金秋景色迷人, 而且适逢收获时节, 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 。 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 九月重阳提倡敬老, 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 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 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 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 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 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 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 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 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 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 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 。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 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 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 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体现出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更制订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 更彰显出养老、敬老、孝老的国家担当 。 天天都是“重阳节”, 日日都是尽孝日, 人人尽孝成共识和共同自觉, 社会敬老成常态和共同行动, 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 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 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重阳佳节, 寓意深远,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 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 在民俗观念中,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 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九月九、茱萸节, 起源于秋游去灾 。 道教以九月为阳, 九月九就变成了重阳节 。 重阳节是在降霜前夕, 人们担心降霜天寒, 都争先恐后到郊外登高、秋游, 这是自古以来的健身活动 。 从民间信仰上看, 人们认为逢九必凶, 重九更灾, 于是要辟邪 。 此日最流行的是插茱萸 。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 味香浓, 有逐风去邪、驱虫减湿、去寒之作用 。 民间流行在头上、房上、床头、井边插茱萸, 目的是驱灾辟邪 。 另外, 还举行迎神逐疫等消灾祛疫活动 。 重阳节另一项重大活动是赏菊花, 有些城市还举办菊花展, 酿制菊花酒, 说明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 还有健身作用 。 此外在重阳节期间, 民间还喜欢进行围猎、射箭、放风筝, 吃重阳糕食品 。 在历史上, 重阳节期间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 孝敬老人, 供奉寿星、麻姑, 祝老人长寿 。 基于这一习俗, 我国已将重阳节视为老人节, 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中国传统节日 。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重阳节,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中国传统节日 。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重阳节,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