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无所依巴菲特( 二 )


重磅、巨额的投资动作变少了 , 对擅长和喜欢的行业投资也少了 。 巴菲特近年来投资风格与动作的变化显而易见 。
大多数分析者认为 , 随着美股牛市的持续 , 上市公司估值不断提升 , 最终导致巴菲特不愿进行新的大额投资 。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 从微观的角度看 , 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失去投资价值;从宏观的角度看 , 全球无风险利率持续性降低 , 抬高优质的资产的估值水平 。 多方面的合力 , 让那些符合价值投资标准的企业估值变得越来越高 。
在这种情况下 , 符合巴菲特高标准低估值买入原则的企业 , 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 尤其是在其更加擅长的消费类领域 。
2021年以前大宗商品的熊市中 , 能源股相对符合巴菲特的标准 。 因此自2020年以来 , 巴菲特先后进行了几次大手笔的周期股投资:
2020年7月份 , 以9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天然气公司道明尼(Dominion Energy)旗下的能源管道业务;
2020年三季报开始投资石油公司雪佛龙 , 并在2021年三季报大举加仓;
2020年9月份 , 向日本的五家贸易公司共计投资60亿美元 。
这些对周期行业的押注 , 在2020年时并未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的太多关注 , 主要是因为当时周期行业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国际石油甚至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负数价格 。 巴菲特甚至曾为此公开解释了自己投资石油公司的原因——烯烃类(塑料)仍然存在广泛的市场需求 。

老无所依巴菲特

文章插图

雪佛龙股价表现(2009年1月至今)
如今巴菲特在周期行业的投资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 但仍没有到达苹果公司那种可以称得上经典战役的程度 , 即便是2021年的大宗商品已经出现暴涨 。
而且整体上看 , 大宗商品和周期类在巴菲特二级市场总仓位中的占比并不算大 。
03试错甚至失败
巴菲特也在扩展自己的投资思路 , 这甚至让他看起来不那么“巴菲特”了 。
关于价值投资的定义 , 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 国内价值投资者也被不断诟病 。
巴菲特始终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人物始终受到追捧 。 其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巴菲特一直在赚钱 , 国内的价值投资者却不一定 。
但不论是国内不赚钱的价值投资者 , 还是一直在赚钱的巴菲特 , 都在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适应投资新形势的变化 。
高领资本和景林资产走苏格兰著名机构Baillie Gifford的路子 , 积极扩展价值投资半径 , 去投资科技类成长型企业(甚至是初创型企业) , 取得了丰厚回报 。
高瓴资本对宁德时代的投资、景林资产对新加坡SEA(NYSE:SE)的投资 , 都是价值投资机构对成长型企业成功投资的典范 。
巴菲特也在扩展自己的投资思路 , 这甚至让他看起来不那么“巴菲特”了:
2018年9月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向印度Paytm的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投资3亿美元 , 当时Paytm的估值达100亿美元 , 这是巴菲特少有的对科技公司进行上市前投资;
2020年9月 , 伯克希尔·哈撒韦又罕见地在IPO阶段参与打新 , 购入云计算公司Snowflake 。 这家公司的估值早已经远远超过巴菲特日常考虑的范畴 , 但商业模式又非常符合其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追求 。 上市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 这家公司因为消化高估值反复震荡 , 近期突破千亿美元;
老无所依巴菲特

文章插图

Snowflake股价表现(上市至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