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评|学习是有趣的事,短视频亦能长知识

在国人的固有思维之中, 知识学习大都有着“正襟危坐”“耳提面命”的场景, 老师和学生们之间也一定是面对面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意义的课堂有了“升级版” 。 在快手平台, 同济大学72岁退休女教授吴於人因为硬核科普物理被青少年追捧 。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在吴於人的科普视频里, 鸡蛋、花生、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 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一目了然, 高大上的物理知识, 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 。 “趣味教学能把孩子们的梦想点亮!致敬退而不休的老教授!”网友们的点赞, 更加强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 。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 短视频平台让知识学习由此多了一份“举重若轻” 。
有事没事“刷一刷”、休闲娱乐“看一看”、快乐时光“拍一拍” 。 现如今, 短视频APP已成为国人手机里的标配软件, 在指尖滑动之下, 数以亿计的平台流量成为谁也无法忽视的“生产力” 。 辩证地看, 短视频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满足了人们眼球感官的需求, 但随着同质化的娱乐内容易引起受众审美疲劳, 短视频平台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语境 。 如何挖掘其中的正能量价值, 从而寻找到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成为值得思考的业界课题, 吴於人在快手平台进行硬核科普物理, 不啻是行之有效的生动实践 。 当人们对汲取知识的渴求和获取途径的缺乏形成一种矛盾之时, 就必然有资源配置来进行破题, 而如今长期活跃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类科普创作者已经形成泛知识传播的矩阵 。 在海量的知识面前, 必定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短视频平台上也能见真章 。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范巨峰教授利用开播进行科普,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 和直播间观众探讨科学变美小知识, 在寓教于乐间, 收获大量粉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王大伟就“家长如何保护孩子暑期安全”在快手等平台同步直播, 以案例、童谣的形式讲解儿童如何预防溺水等假期容易发生的伤害事件, 为家长们带来一场生动活泼的家庭教育专题课程……作为一种技术赋权, 新兴平台让相关专家学者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大V, 在输出高质量的知识养分同时, 也增加了自己传道授业的获得感, 而短视频平台也达成了公益的诉求 。 多赢的生动局面, 就此形成 。
从“象牙塔”走向“百姓家”, 高质量泛知识内容与短视频平台的联袂, 不仅提升了青少年对知识获取的主动性, 也给专家学者们开辟了自我实现的大平台 。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走进快手直播间,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青年粉丝科普应该如何去面对恋爱中的亲密关系, 直播当天就涨粉2.4万 。 “严肃”的大学教授转身成为“达人”, 身份变化的背后, 是新兴知识传输方式的有力尝试 。 沈奕斐就直言自己十分喜欢“直播讲课”, 因为直播互动的方式可以看到对方的即时反馈, 改变了传统老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还可以在互动内容中挖掘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向 。 正是在“教”与“学”的正向循环之中, 作者和粉丝达成共识, 从而在彼此交融交流之中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
学习是有趣的事, 短视频亦能长知识 。 亿万年轻人是互联网时代“原住民”, 充分激活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是为短视频平台的责任所在 。 所有活动中, 人是最关键的力量 。 前段时间, 快手就推出大型活动, 联动了100名知识大咖、50余家专业机构, 以及超过1000名快手知识主播, 在汽车、人文、法律、健身等二十多个领域共同发力, 给用户开启一场场免费的超级大师课 。 平台上线, 知识下沉, 在“上”与“下”之间, 正是短视频与泛知识对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 这样的趋势一旦开始, 就必定是“根本停不下来”!(谢伟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