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老虎的生活习性、品种和形态!( 四 )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 。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zhi者 。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 。
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 。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 。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 。
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 。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带虎字的中国成语: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 。
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 。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 。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 。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人遂以为戏 。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 。\"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 。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 。
在我国有关虎的语汇中也有不少含有贬意的,如\"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狐假虎威\"则勾画出了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 。
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 。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 。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 。
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 。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 。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 。\"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 。
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就更是数不胜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