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一股将登陆港股,万亿市场拉开序幕

每一代新技术从概念到产业兑现 , 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
每一次新科技浪潮 , 从萌芽到消亡 , 都会经历“期望膨胀期—泡沫幻灭期—复苏成长期—成熟期” 。
所以 , 在科技投资的周期中 , 有两种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节点 。
1
从风口到落地
第一个关键节点 , 是成长期之前的泡沫膨胀期 。
投资者可以通过短期概念和炒作中短暂获得超额收益 , 我们往往把这段期间的概念炒作称为“主题” 。 但众所周知 , 左侧投资充满风险 , 很可能随时陷入泡沫幻灭期 。 而且 , 并不是每个技术都能进入真正的成长期 , 在发展过程中被证伪的例子也不少 。 科技的世界瞬息万变 , 投资者其实一直都处在巨大变局中 , 追涨杀跌的速度很难跟得上变化的速度 。 如果说要确定的投资逻辑 , 要么等风来 , 要么跟着风走 。
第二个关键的投资节点 , 是技术的成熟期 。
这个阶段 , 市场培育基本完成 , 正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 一方面 , 龙头公司的业绩往往呈现指数性爆发;另一方面 , 市场逐步认知到这样的机会 , 行业的估值会进入阶段性提升 。 在这个成长期 , 通常会带来“戴维斯双击”的投资机会 。
回到当下 , 又有哪些风口值得关注呢?
笔者和一些投资机构交流 , 大家都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共识 , AI行业经过2017-2020年三年的预期消化 , 数据、硬件、算法方面都发生了巨大飞跃 , 正在步入拐点 , 今年正是AI产业化元年 。
通过Gartner今年发布的科技成熟度曲线 , 也可以看到 , 人工智能赛道的“风”已来 。
而人工智能行业步入成熟的另一个标志 , 是AI企业从“风口”、“热点” , 过度到产业化落地;随之而来的 , 是投资者亦从看概念 , 到真正开始落实到技术实力和商业化 。
2
人工智能第一股
从具体的应用来看 , 真正已经到成熟的阶段的人工智能 , 只有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 。
计算机视觉是指用摄影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 , 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 , 得到更适合人来判断的图像 , 或者是给机器处理的图像 。 全球超四成AI企业集中在该领域 , 亦是目前离大规模应用落地和产业化加速最接近的一个AI细分领域 。
在AI的元年里 , 港股迎来了AI第一股——11月22日 , 商汤科技正式通过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讯 。 按照此前上市前融资的130亿美元估值 , 这将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人工智能IPO 。 笔者发现 , 商汤在产业落地的进度上超出想象 。
截止2021年上半年 , 商汤科技的客户数量合计已超2400家 , 包括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能汽车、智慧生活四大业务领域 , 赋能超过250家《财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 , 119个城市以及超过30余家汽车企业 , 同时还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
与竞争对手不同 , 商汤的优势在于更侧重从技术底层设施引领行业发展——商汤打造行业内前所未有的新型基础设施——SenseCore AI大装置 , 一个集中量产人工智能模型 。 它建立于大规模超算、海量数据处理和数据脱敏技术、以及开发人员的共享平台及生产工具的三大支柱之上 , 并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对最先进的超大人工智能模型实施训练 , 以实现其高性能及高准确性;
低成本生产特定场景人工智能模型 , 实现模型升级的规模经济;
拥有行业领先的自动机器学习技术 , 高效易用;
行业领先的隐私计算及数据脱敏技术;
跨芯片、跨设备及跨云平台的适应性;
面向多垂直行业提供全面的人工智能应用组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