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智能汽车投资市场“重软轻硬”?产业资本待破局( 二 )


2020年以来, 智能化发展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 不过对于智能化具体的内涵各方观点仍在碰撞 。
其中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 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车载智能系统将是智能汽车的“灵魂”, 对于用户来说, 未来只需要使用智能出行服务, 不必在意具体是什么车型;对于企业来说, 跨车企的用户数据将是价值核心 。
但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看来, 以数据为基础的软件能力并非车企的“灵魂”, 车企真正的“灵魂”还是造车、卖车方面的能力, 包括品牌、车型、制造、供应链、销售等方面 。
近日, 王军公开介绍了华为HI模式落地北汽、长安、广汽三家车企的具体方式 。 与此前外界关于华为“一套方案吃遍多家车企”的猜想不同, 王军坦言即使华为已经在汽车芯片、模组等软硬件解决方案上进行了全栈布局的情况下, 适配每一辆车型也需要非常多的参数调整 。
“在汽车领域, 原先我认为就只是提供一个标准件, 但我发现, 结合每一辆车的性能、配置、空间, 你要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相当于每个部件都是一个定制件 。 ”王军说 。
“如果最后车卖不好, 我的投入全是打水漂, 所以我肯定要提意见 。 ”王军表示 。 这也体现出智能系统的落地离不开车的硬件基础 。
王军认为, 当前实现无人驾驶最大阻力还是在于技术, 特别是感知技术 。
“未来从算力的角度大家已经形成共识, 需要大算力, 当然并不是需要无穷无尽的算力 。 但感知技术确实需要不断加强, 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 甚至还需要再有一个更强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出来 。 ”王军认为, 当前即使加上车外的高精地图、组合定位乃至车路协同V2X, 也无法支撑起真正的无人驾驶 。
从这个角度来看, 自动驾驶上游产业链还有大量的创新突破空间,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本关注和资金投入 。
观察:产业资本如何敢投“专精特新”企业
在王军看来, 小公司很难真正做出好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太大了 。 第一需要大量人力, 而且对这些人要求又很高;第二需要大量资金;第三最可怕的是你得有长期得不到回报的耐心 。 ”
在深度挖掘汽车产业链投资机会的汽车产业资本投资人看来, 目前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 这些企业大多会接受私募股权投资 。
课题组梳理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投资事件发现, 2021年自动驾驶产业链上游技术领域投资热度明显提高, 其中出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蔚来、小米、百度等众多车圈内或与车圈关系紧密的产业资本身影 。
例如, 2021年2月, 智能汽车芯片创业公司地平线宣布完成9亿美元的C轮融资, 用于加速其新一代车载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
在地平线投资方中, 宁德时代、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产、舜宇光学等众多汽车产业资本对其进行战略加持 。 其中长城汽车和舜宇光学除参与地平线C3轮融资外, 还分别与地平线签署了基于各自产业链优势的战略合作协议, 充分体现出与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产业资本培育产业链生态、在链条上强强联合的属性 。
据了解, 对于产业投资机构来说, 虽然能比其他机构有更多在产业的深入积累和全产业链协同机制, 但是从根本上要敢投“专精特新”企业, 一方面要成就被投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也要成就资本退出的回报 。
然而, 如果二级市场退出渠道不通畅, 将直接影响机构的退出途径, 导致投资机构无法实现资产配置的效率与利益最大化, 进而降低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兴趣 。 如果创新型中小企业失去资金活水, 创新便难以为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